贛江觀瀾:萬年稻作文化何以綿延萬年?
中新網江西萬年4月28日電 題:贛江觀瀾:萬年稻作文化何以綿延萬年?
中新網記者 吳鵬泉
春耕時節,農事漸忙,記者來到江西省上饒市萬年縣,探尋稻作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感受那跨越萬年的農耕智慧。
稻之源:人類稻作歷史推移到12000年前
在贛東北,鄱陽湖的溫柔“懷抱”中,萬年縣靜靜地訴說著稻作文明的古老故事。這里河網密布、農田肥沃,水稻種植歷史悠久,農耕之風盛行。
萬年“稻”路的故事,還得從一處罕見的世界級洞穴遺址說起。出萬年縣城東,偏北約12千米處,便到達仙人洞與吊桶環遺址。

20世紀90年代,中美農業考古隊在仙人洞與吊桶環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和研究時,發現了距今12000年的人工栽培稻植硅石,由此將世界稻作起源時間由7000年前推移到12000年前。
“1998年我到美國訪問講學的時候,很多美國考古學界人士都知道這處洞穴遺址。”一聊到仙人洞與吊桶環遺址,耄耋之年的知名考古學家彭適凡總有說不完的話。
作為原江西萬年仙人洞與吊桶環遺址中美農業考古隊中方副隊長,彭適凡表示,遺址中12000年前人工栽培稻的驚世發現,對于研究人類農業文明的形成與發展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
長期以來,稻作農業起源的時間和地點,是國際學術界頗為關注并積極探索的重要課題。隨著藏在泥土里的萬年稻面紗被揭開,科學界將萬年縣確定為世界稻作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稻之韻:稻作文化煥發蓬勃生機與活力
漫步于江西萬年的鄉村田野,仿佛能穿越時空,聆聽那從遠古傳來的稻香之歌。在這里,水稻不僅是大地的恩賜,更是文化的載體。
“開秧門啰!”近日在萬年縣裴梅鎮荷橋村,一場“開秧門”農耕文化活動熱鬧上演。隨著一位老者洪亮的吆喝聲響起,鞭炮齊鳴,村民們舉著寫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等字樣的條幅,敲鑼打鼓繞田巡游,祈求風調雨順、稻谷滿倉。

悠久的稻作歷史孕育了豐富的稻作文化。從日常飲食到宗教慶典,從結婚喜宴到藝術創作,在江西萬年,稻作文化已深深融入了當地民眾的日常生活。
2014年,萬年稻作習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國農業博物館農業歷史研究部研究員唐志強表示,萬年稻作習俗被認為是“稻作文化演進的天然博物館”,在現實社會中仍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農業延展、經濟發展等價值。
“農業文化遺產兼具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科技等價值。”長期從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閔慶文同樣認為,萬年的優勢在于其悠久的稻作文化,要保護利用好農業文化遺產。
為保護和傳承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江西萬年在弘揚文化習俗、創造文化作品、點亮文化元素上下足功夫,讓稻作文化融入城鄉發展血脈,推動稻作文化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
萬年縣副縣長胡洪貞說,該縣將新建稻作文化考古館、世界稻作文化博物館等新地標、新載體,進一步擦亮“世界稻作文化發源地”這塊金字招牌。
稻之道:科技大幅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時至今日,稻米生產依然是江西萬年縣主要農業經濟方式。
上述“開秧門”農耕文化活動中,不少游客和學生下田體驗拔秧和插秧的樂趣。在他們旁邊,一臺插秧機正在忙著種早稻。

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發展,江西萬年糧食生產的效率大幅提升。在這里,農田興起“機器總動員”,各類智慧化農機在田間地頭大顯“身手”。
春耕備耕,育秧是關鍵。日前,在萬年縣湖云鄉一水稻機械化育秧中心,工人們在育秧流水線上忙著擺放秧盤,育秧盤被整齊有序送入傳輸帶,經過覆底土、澆水、撒種、蓋土等工序后,育秧盤上均勻鋪滿稻種。
“機械化育秧效率比較高,每小時可育1000盤左右,比傳統育秧快很多?!比f年縣湖云鄉種糧大戶施勇武說。
萬年貢米,自南北朝時期就被列為“貢品”,以其“顆形如梭、米色似玉、口感香甜”的獨特品質,聞名遐邇。
胡洪貞介紹,萬年縣對優質萬年貢米種植基地、品種培育、產品認證和龍頭企業進行獎補,推動龍頭企業、糧食專業合作社與農戶簽訂生產訂單,促進近1.68萬名農民就地就業,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
從遠古先民的第一粒馴化稻種,到今日田壟間的綠色希望,萬年“稻”路正遼闊無垠。(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5月02日 19:29:19
- 2025年05月02日 19:16:22
- 2025年05月02日 18:39:39
- 2025年05月02日 17:49:24
- 2025年05月02日 15:5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