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三月四日電 (記者 應妮)京城今日一整天不斷的鞭炮聲,將此間春節氛圍推向最高潮,鬧得火熱、鬧得歡快;適逢今夜“十五月兒十五圓”,烘托人間團圓喜慶氣氛,年味最后一刻的火爆,凸顯國人對傳統的逐漸回歸和尊重。
民俗學家、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烏丙安指,與除夕全家守歲歡度不同的是,元宵節講究走出家門普天同樂,“鬧元宵”妙在一個“鬧”字,它將國人過年的熱情完全釋放出來,“事實上,各地農村在這一天都有各種形式的社火、燈會,鬧起來達到高潮方罷休”。
彩燈萬盞的燈會,賞月、燃燈、放焰火、猜燈謎、吃元宵,以及廣場上的耍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等等,都是參與性極強的項目。唐寅有詩云:“春到人間人似玉, 燈燒月下月如銀。”讓人可以遙想當年元宵之盛況。
同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的資華筠,則在回應“春節是否需要申遺”時,直指怎么把春節過好,是人民自己創造的。
專家認為,節日具有很多意義,其中最重要是幸福感的營造,氣氛的創造依靠許多符號,而這是無法定量分析。“而無論春節是否需要申遺,它的價值都還在。”
資華筠表示,近年來洋節熱過中國節日,一定程度上是“文化圍城現象”的體現,發展中國家趨洋,想與世界接軌,而發達國家則正相反,愈來愈重視自己的傳統。她指,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未斷之文化傳統,以及國力的不斷提升,具有更高的文化自覺來把握和選擇一種潮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