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的“漢服”夢
漢服消失360年后重現華夏大地。近年來,關于漢服復興的新聞和討論也一直沒有停息過,一個個倡導漢服復興的團體在全國各地涌現。這些以年輕人為主體的社團滿懷自信和抱負立志于推廣漢服復興,深入研究傳統文化,探求演繹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表現形式。一年來,記者深入北京的一些漢服團體,用鏡頭記錄下這群年輕人的行動和熱情。
●自稱“漢服復興者”
網友“臘腸”擁有幾十套漢服,閑暇的日子她會把它們統統拿出來欣賞一番。“我們對漢服的感情可以用‘狂熱’來形容。當很多人不了解、甚至遺忘漢服的時候,確實需要有人敢于站出來‘作秀’,被指責也無妨,因為不是人人都能夠勇敢做到的。”因為癡迷于“漢服”,“臘腸”親手縫綴服裝并展示,去年在北京組織了二十幾次‘作秀’行動。所有的活動是自發自費的,無論刮風下雨都不會取消。實際上,漢服網友對于漢服復興的認真程度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像。在采訪中,一位經常組織漢服活動網友告訴記者,媒體常常用漢服愛好者來形容他們這個群體,事實上他們聽著確實不是滋味。在進行漢服活動時,他們最怕被人說穿著“和服”或“韓服”,最不能容忍被指為“玩漢服”。在這些年輕人的心中,漢服是人類文明歷史上中國的象征,他們的責任是在重建起這身漢服所代表的世界級的氣度和自信,所以,他們自稱為“漢服復興者”。
●讓“漢服”回歸生活
在漢服運動如火如荼地在中華大地開展的時刻,一些積極參與者發現,在漢服宣傳如何融入現代生活、如何讓更多的大眾所接受這個問題也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多數普通市民只是認為這些年輕人自娛自樂的方式。一些網友建議,漢服活動需要把漢服和大眾接受的現代生活元素結合起來,例如傳統文化講座、公益活動等,這些活動比穿著漢服壓馬路更有價值。2005年漢網發起了傳統禮儀和節日復興計劃,2006年公布了中國式學位服和2008年奧運會華服方案,為保護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所做出了努力。
中國式學位服設計者葉茂認為:“華夏衣冠只是先導和切入點,我們決心把‘發揚優秀傳統’這句話落到實處。”漢服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起始。它指向的是一個深入學習、重新認識、理性繼承、謹慎創新的過程。我們提出“華夏復興,衣冠先行”,漢服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載體、符號與象征。如何使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的過程真正成為社會繼續發展進步的新起點?我們期待,各界人士攜手探索這一共同的、繁難的時代文化課題。
相關鏈接
漢服
交領右衽為主流,間或有盤領、翻領、對領、對襟款式。上衣下裳,深衣制。隱扣系帶,很少使用明裝的扣子,基本都是以帶子來固定的,即使有扣子,或藏于不可見處,或藏于較少被人看到的地方。漢服中,純黑、純白有特殊含義,不可隨便以全黑或全白裝束示人。
常被漢服復興者們穿著的漢服款式有:曲裾、直裾、高腰襦裙、襦裙、圓領袍衫、褙子、朱子深衣、玄端等。
●曲裾:流行于秦漢時期,到隋唐基本絕跡,到明朝已屬于“古裝”。
●直裾:流行于秦漢時期,后來衍生出多種款式,如直裰、直身等。日本和服很大程度上學習于此款。
●高腰襦裙:隋唐女子流行時裝,同期流行的貴族釵鈿大禮衣,就是現在日本和服十二單的鼻祖。同時,高腰襦裙的款式,對韓國朝鮮服飾也有深遠的影響。日本和服在唐朝基本定型。
●襦裙:作為女子服裝,她幾乎在各個朝代都是基本款式。
●圓領袍衫:自唐起,基本成為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有資格穿著的款式,宋明官服基本都是圓領的。并且明朝時期,韓國李氏王朝的朝服幾乎就是照搬明朝。韓國的韓服就是在明朝最終定型的。
●褙子:宋明時期的流行時裝,宋朝流行大袖褙子,接縫處基本鑲花邊,明朝流行小袖褙子。
●朱子深衣:即,將傳統的上衣下裳分開剪裁,但縫合成一個整體名為深衣。朱子深衣一般為學者所服。
●玄端:中國式燕尾服,傳統大禮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