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三勇士的惟一幸存者、黃繼光堵槍口的見證者,76歲的肖登良因肺癌等疾病于3月28日逝世……”
讀著這條消息,頭發花白的老人屏住了呼吸,把報紙貼得更近一些。拿開報紙,老人眼里噙滿淚水。
他叫唐良基,76歲,長春市民。上甘嶺戰役中,黃繼光和肖登良他們在15軍45師135團2營6連,唐良基在15軍45師135團2營5連,他們都是通信員。就在黃繼光用身體堵住槍眼的那場戰役中,唐良基所在5連的180名戰士也只活下了3名。
與黃繼光同年當兵
2日,記者來到唐良基家,老人從抽屜里小心掏出檔案,履歷表一欄中寫著:“1952年3月,45師135團2營5連,通信員。”
唐良基1931年出生在四川省中江縣,與黃繼光、肖登良是老鄉。唐良基介紹,1951年3月,中江縣征集志愿新兵時,他背著家人報了名。“當年我只有20歲,馬上要隨部隊上前線時家人才知道,母親差點哭瞎了眼睛。”
“中江縣新兵有四五百人,聽說黃繼光和肖登良也是這一批入伍的。但當時我們并不認識,到了部隊之后,新兵馬上被分到各個連隊,我一直沒見過黃繼光。”唐良基說。
行軍累得走著能打瞌睡
唐良基很快隨著大部隊從中江縣出發了,通過了寶雞、營口、丹東,戰士們便開始過鴨綠江。“開始還坐了一段火車,后來怕被敵人發現,我們就改為步行了。每天我們都要背著40公斤的東西步行40多公里路,累得連走路時都會打瞌睡。”
為了躲避敵人的阻擊,戰士們要在晚上行進,白天在山溝里睡覺。“天一亮,我們就找地方把油布往地上一鋪,也顧不上什么環境,累得一躺下就啥都不知道了。”
歷經半個月的跋涉,沖過敵人設置的五六道封鎖線,新兵戰士們終于抵達中國部隊的主力后方,在那里他們進行了半年的訓練之后,他們就到了上甘嶺。
喝雨后山上流下來帶血的水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防御戰役打響了。“敵人在山上,我們在山下的坑道里,距離還不到100米,就這樣對峙了5天5夜,沒有水喝,我們就喝雨后山上流下來帶血的水。”唐良基說。
10月19日晚,也就是黃繼光用身體堵敵人槍口的那個晚上,唐良基所在的5連與黃繼光所在的6連分別在相鄰的山頭對敵人展開進攻。“當時敵人的子彈比雨點還密,滿地滾燙的彈殼就像山上掉下的石子一樣,
站著都燙腳。”唐良基說。那場戰斗,10多分鐘的激烈交火后,5連的180人幸存3人。
黃繼光母親多次到連隊慰問
戰爭勝利后,唐良基清晰地記得,部隊在朝鮮的一片大樹林里開了慶功會,幾十名戰斗英雄都立了功,他也被授予三等功。
就在這次慶功會上,唐良基第一次聽首長念到了黃繼光的名字,知道他也是中江縣人,當時他覺得有這樣的老鄉十分自豪,也是在這次慶功會上,第一次聽到他的事跡。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唐良基從朝鮮戰場回國后,全國便掀起了向黃繼光學習的熱潮。后來,黃繼光的母親還多次到連隊來慰問戰士們。
3次死里逃生沒受過一點傷
唐良基說,戰爭中隨時都有犧牲的可能,他就是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在這場戰爭中,他有3次死里逃生,卻沒受過一點傷,簡直就是個奇跡。
每次送信時,他都會打開隨身攜帶的手榴彈的保險蓋,隨時防范著。“有一次,手榴彈的拉線掉了,我一直都沒察覺,等回到連里我才發現。多虧它沒爆炸,否則我哪能活到現在呀!”還有一次,唐良基到后方送信,不小心碰到了樹上掛的手榴彈,雖然手榴彈爆炸了,但唐良基卻沒有受傷。第三次是敵人的炸彈在他們藏身的坑道中爆炸了,離唐良基也就三四米遠,土把唐良基埋上了,竟沒傷到他。
“能活下來就是幸福”
1953年,他從朝鮮回國后就被提拔為干部,1958年轉業從武漢來到佳木斯,保衛祖國的北大門。后來輾轉到了長春。
唐良基生活過得一直比較拮據,但他從沒給組織添過麻煩。“戰場上犧牲了那么多戰友,我卻能幸運地活下來,真的很幸福了。”唐良基說,上甘嶺戰役過去那么多年了,有時夢到受傷犧牲的戰友,心里總是十分難受。現在,他把上甘嶺戰役的故事講給孫子們聽,“如今的幸福生活是用血和生命換來的,得讓孩子們知道珍惜。”(記者艾靈、實習記者董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