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海六月十一日電 題:百年傳統與開放的碰撞
中新社記者 馮抒敏
北海的傳奇不在銀灘,不在外沙;不是富氧離子的空氣,亦不是馳名中外的南珠。北海的傳奇與精神隱藏在那條傳統與開放并存的老街之中。十里長街紅伶斗艷,酒樓食肆客朋滿座,那令無數港澳及南洋客商醉心的粵劇大戲和時聞笑話,卷蕩著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廣西北海。這里,便是見證了北海百年滄桑的老街——珠海路。
據介紹,珠海路始建于一八八三年。自一八七六年北海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后,受當時英、法、德等國在北海建造的領事館等西方卷柱式建筑的影響,珠海路臨街兩旁均為擁有裝飾著浮雕的卷拱窗柱、集粵派特色及西式風格于一身的騎樓建筑。這些歷經一個多世紀卻依舊保存完好的騎樓群,帶著滿身的斑駁,日復一日地向世人講述著那段繁華又無奈的歷史。
如今,當初四處林立的“五鉛字”(酒館、旅館、煙館、賭館、妓館)招牌及高聳的“波樓”(洋樓)已在歲月的流沙中灰飛煙滅,取而代之的是民居、零星的古玩店及海產店,偶爾穿巷而過的孤寂粵曲小調,以及字跡依稀可辨的商號石匾——“桂興隆”、“廣發(fā)欄”、“泗盛行”回味這百年商埠曾有的燈紅酒綠……
老街的輝煌今已隨風逝去,唯一留給子孫后代的是寶貴的精神財富——開放,依然是這座城市、這條老街恒久不變的主題。
為讓海內外游客感受老街昔日的風采及其精神,北海市于二00五年啟動了珠海路修復工程,其一期工程已于去年五月完成并對游客開放,今年內該工程將全部完工。據介紹,北海市政府還計劃深挖老街傳統的飲食、娛樂、購物等民間文化活動,努力讓海內外游客感受原汁原味的北海老街。
“讓游客能在老街產生尋歷史、地緣、人緣的‘尋根’感受,體驗老街傳統生活,傳遞老街所代表的北海人的開放精神和魅力,才是挖掘老街人文特色的最終目的。”當地一位民俗專家如是說。
不少北海市民則表示,剪刀聲中拌著蕎頭汁的廉州牛巴,用谷簍裝著沿街叫賣的缽仔糕,被剝開粽葉抖著叫賣的公館粽……這些傳統的東西才是北海人心目中老街和生活的影子。由此可見,作為新中國首批十四個對外開放城市之一的北海市,在經歷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大潮所帶來的“房地產泡沫”后,已學會將務實的工作生活態(tài)度融入其開放精神當中。
如今,誓言打造國際旅游中心城市的北海迎來了第三個開放的歷史機遇,乘著廣西北部灣經濟區(qū)開發(fā)的熱潮,也許不用多久,北海市民心目中老街生活的影像將會愈來愈清晰,缽仔糕和公館粽將重新在老街香飄十里,悠揚的老楊公(北海民間傳統戲曲)及粵曲小調將徜徉海內外游客的耳畔。而經歷了一個多世紀風雨的北海老街,將繼續(xù)默默地見證這段新的開放歷史……
一切正與搭建在珠海路老街中央廣場的戲臺楹聯所吻合:乾坤一戲場請君更看戲中戲,俯仰皆身鑒對影莫言身外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