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瞭望》新聞周刊把“協管員”問題端上了臺面。筆者原本以為協管員只有交通一項,而《瞭望》記者“粗略統計”,發現目前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杭州、烏魯木齊等大中城市普遍設立的協管員隊伍有:治安協管員、交通協管員、稅收協管員、工商協管員、勞動監察協管員、城管(市容)協管員、流動人口協管員、出租屋協管員、計生協管員等。
真是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原來協管員隊伍已成燎原之勢,搖身一變為一種用濫了的模式;原來有些部門的協管員有“機關”大樓,配置車輛,儼然在行使“二政府”職能;原來品種繁多的協管員也有“肥”與“瘦”之別……這么眼花繚亂,研究協管員說不定有朝一日會成為“顯學”。雇用成本是不是比正式的公務員低,當事部門是不是覺得好用,諸如此類的成因問題不在本人討論范圍;在我看來,協管員的存在,理論上雖屬多余,現實中卻又必然需要,終究由國民性來決定。別的協管員咱不懂,每天耳目所及的交通協管員可以說一下。
交通協管員的存在,實際上折射了國人素質的極端低下。交通協管員負責什么?當紅燈亮了的時候,如果還有人想過或在過馬路,就把他攔住。然而,交通信號燈的紅、黃、綠顏色分別代表什么含義,難道國人不知道嗎?去年底我在北京的長安街上,看到許多路口在紅燈亮起時居然用一根粗粗的繩子攔住行人,那真是一道怪異得不能怪異的風景!這種做法我很能理解,一定是倘非如此,不足以制止行人的隨意穿行了。長安街號稱“中國第一街”,該是我們國家街道的顏面所在,那里尚且如此,別的地方可想而知。而同樣怪異的是,我們針對國民素質搞了那么多的針對性行動,當時無不號稱取得了何種成效,怎么搞來搞去居然連國人恪守最基本的文明行為還成了奢求呢?究竟是國人積習難改,還是宣布成效的時候原本就是掩耳盜鈴?
明初詩人楊夢載自取別號曰“眉庵”,用他自己的話解釋說,叫做“如人眉在面前不可少而實無用”。當然,這是楊夢載的自謙之辭。但在今天,許多機構的設置,許多機構內的人員設置,卻完全可以用楊夢載“實無用”來定性。如果說,交通協管員的存在折射了國人文明素質的低下,那么,其他協管員的存在,大抵折射了行政素質的什么,低效、不作為,或者其他。白居易詩云:“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閑人。”香山居士的自嘲,不幸也成了現實的一種真實寫照。
《瞭望》的報道還提到,廣州市總警力3萬人,現有治安員8000人、交通協管員900人,計劃三年內治安員擴展到1萬人、交通協管員擴展到3000人。這是明的,那些我們剛剛弄清眉目的協管員如何擴充,還是個未知數。這樣看來,協管員方興未艾,正未有窮期。不過,無論如何,協管員不該成為一道風景。當其成為一道中國特色的風景之時,不能不讓我們思考協管員之外的各種因素。最后,反用那句用濫了的俗話:這道風景并不亮麗!
作者:潮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