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被告之間的責任
據楊兆全律師介紹,原始股詐騙事件中各方的利益分配是:原始股的面值一般是1元錢,推銷時的價格通常是四五元錢,就這三四元錢的價差,中介公司可以吃一兩元、推銷員分5角、原始股轉讓者也有相應收益,大家都賺錢了,只有投資者賠個精光。
投資者們最擔心的是,4個被告到底誰能真正為他們的損失埋單。有投資者認為,4個被告中,罪魁禍首是發行原始股的公司,也有人認為如果股權托管中心不給辦理,那就沒有被騙的事,歸根結底還是股權托管中心違法行事釀的錯。
據幾位原始股投資者講,以股東為主轉讓原始股的股份公司,領導已拒不認賬,對找上門來的受騙股民稱:“我們公司從來沒發行過原始股。”因此,受騙股民們擔心這樣的公司會賴賬。楊律師認為,一些原始股銷售中是有文件的,通過了公司董事會同意,而轉讓原始股的股東在過戶中,股份公司也都會進行參與、同意,所以他們有責任。
對于公司和股東都直接參與轉讓原始股的,楊律師認為:“通過法律手段,他們都應該受到制裁,應該為曾欺騙過的股民埋單。”無可回避的一點是,這類公司目前的經營狀況如何,將直接影響到股民的追償。
“中介公司是這個事件中拿大錢的人,但現在根本找不到人。”一些投資者擔心已經蒸發了的中介公司會推卸掉應擔的責任,楊律師稱“他們跑不了”,通過民事訴訟后,法院自會找他們。如果金額夠大,他們還要承擔刑事責任。
“其實,這個事件中最冤的是原始股東。”楊律師說,有些股東是因為看公司長期不上市,結果想找下家來賣,委托給中介公司,他們本身也是只求本錢回來,差價還是讓中介公司賺走,甚至他們也是受害者。那么,怎么向他們討要損失,是原始股投資者所擔心的。
記者采訪中發現,原始股投資者擔心股權托管中心會受到地方的保護,法律無法追究。
據了解,股權托管中心是不以盈利為目的,兼政府監管職能和市場化運作功能為一體的管理、服務型機構,為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權合理、有序流動提供市場化的運作和服務。實際上就是證券登記托管機構。
“各地成立這樣的機構,往往與地方政府及一些原始股公司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而投資者之所以相信他們,正是由于股權托管中心的公信性,讓投資者感覺‘心里有底’。”一位證券業內人士分析。
楊律師認為,未上市的公司,公開辦理股權轉讓手續是違法的,如果股權托管中心辦理了,那就要負有一定責任。這些機構的立場,代表國家有關政策的行使,給了股民迷惑性,因此也是行為的參與者。
但據記者了解,股權托管中心不以盈利為目的,法律上對證券登記托管機構的法律責任并不十分明確,這讓部分受害者一籌莫展。
誰為受害者埋單
“說來說去,到底這4個被告誰能真正為我們的損失埋單?”這是原始股受害者反復追問的問題,這一問題相信在案件沒有宣判之前誰都不敢做保證,畢竟有的原始股已經購買了5年多,這5年中發生很大變化,包括股份公司是否依然存在、中介公司是否仍然在營業、托管中心的人員變動、原始股股東的生活流向。
對于原始股受害者擔心的“地方會不會充當保護傘,影響案件的進程”問題,楊律師很自信,“證監會打擊非法證券買賣很嚴厲,我們開展的原始股案件也將是全國的訴訟,不僅僅在北京、四川等地的法院立案。在證監會嚴厲打擊下,民眾對該類案件的關心,地方政府即使想實施地方保護,也會掂量掂量。”
據有關資料顯示,原始股詐騙事件早在2001年就已暴露出來,當年證監會就出臺了《關于處理非法代理買賣未上市公司股票有關問題的緊急通知》,通知詳細剖析了原始股詐騙方式和細節,并指出:部分投資者雖然對該類活動的非法性質有所察覺,卻仍因心存僥幸涉足其中。這類非法活動的發生和蔓延,對正常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穩定構成了極大的危害,對金融秩序的穩定埋下了隱患,必須從速予以打擊。
根據《證券法》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未經法定機關核準,擅自公開或者變相公開發行證券的,責令停止發行,退還所募資金并加算銀行同期存款利息,處以非法所募資金金額1%以上5%以下的罰款;對擅自公開或者變相公開發行證券設立的公司,由依法履行監督管理職責的機構或者部門會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取締。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并處以3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的罰款。(溫淑萍 趙春艷)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