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一年前,商丘市梁園區李莊鄉司莊村村民劉慶民的妻子楊美英在往車上裝磚塊時突然雙腿一軟一頭栽倒不省人事。后來,楊美英先后被送到市里兩家大醫院,醫生都建議放棄治療,劉慶民一再含淚懇求,醫生才同意搶救。最終,在住院治療40多天后,楊美英病情穩定下來,卻成了昏迷不醒的植物人。一年來,劉慶民悉心照料著妻子,每天堅持為妻子揉腿捏腳。村民們有的捐款,有的幫忙收種莊稼,給困境中的劉慶民一家送去溫暖。一年后,在大家的愛心呼喚下,楊美英神奇地蘇醒了。
妻子突然栽倒人事不省
“一下、兩下、三下……”10月14日上午,記者采訪時看到,劉慶民正像往常一樣為妻子楊美英拉腿揉胳膊。劉慶民說,每天,除了給妻子喂飯、洗換床單、擦身外,他還要給妻子活動腿、腳、胳膊,并按摩背部。為了防止妻子的肌肉萎縮,他每天都堅持為妻子拉腿700下。
據劉慶民介紹,去年9月3日下午,他和妻子楊美英一起到睢陽區高辛鎮一家窯廠拉磚。正往車上裝磚塊時,楊美英突然一個跟頭栽倒在地,然后就不省人事了。他趕緊把妻子拉到附近的鄉衛生院,但是醫生說,楊美英已經停止呼吸了,讓“拉回去”。
“當時我都蒙了,心里只有一個想法:得治好妻子。我哭著求醫生救救妻子,醫生才答應進行救治。”劉慶民說,“幸運的是,10多分鐘后,美英恢復了呼吸,不過仍然口吐白沫。”
之后,劉慶民又帶著妻子先后到商丘市第四人民醫院和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治療。剛開始,醫生都建議放棄治療,劉慶民每次都含淚懇求醫生繼續治療。最終,楊美英在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住院治療40多天后,病情趨于穩定,命是保住了,但成了毫無知覺的植物人。
“住院期間,醫生勸了我好幾次,都說‘你也別治了,她停止過呼吸,好多大腦細胞已經死亡,治好了也是個植物人,況且你也治不起啊’。當時從醫院回來時,一個醫生還對我說‘回家你可有事做了’。”劉慶民說。
村民捐款后又幫忙干活
劉慶民說,楊美英住院治療40多天,花了兩三萬元。他家有兩個孩子上學,家里根本沒什么積蓄。得知情況后,在外打工的弟弟劉新民給他匯了1萬元,隨后,他們村的村民你30元,他50元,總共捐了1萬多元。
“我當時手里一分錢都沒有,多虧了大家!”劉慶民紅著眼睛說。
劉慶民70歲的母親袁愛珍告訴記者,楊美英住院治療后,兒子劉慶民必須天天守在醫院,家里就剩她一個人。當時又趕上秋收,眼看著別人的莊稼都收到家了,她只能看著地里的莊稼整天默默地掉眼淚。這時,村民們自發行動起來,今天這幾家出人來幫忙收玉米,明天那幾家抽人來幫忙摘棉花,整個村子輪過來一遍,他們家的莊稼也收種得差不多了。
“都是鄉里鄉親的,人家家里遭了難,你總不能眼睜睜地看著人家的莊稼都爛到地里吧!”村民劉其玉說。
丈夫每天為妻子活動筋骨
劉慶民說,因為楊美英沒有任何知覺,連吃飯張嘴都不會,照顧起來比剛出生的孩子都困難。每天都得兩個人抬著為楊美英翻身、擦身、換洗尿布、屎布,還要給她喂飯、拉腿、活動胳膊。
“醫生說了,為了不讓美英的肌肉萎縮,必須每天為其活動筋骨。我每天都要為她拉腿700下,每條腿350下,拉的時候我會‘一下、兩下、三下’大聲地喊著拉著。”劉慶民說。
吃飯更麻煩。劉慶民說,美英沒有任何知覺,沒法張嘴吃飯,只能吃流質食物,粗點硬點的就咽不下去。他每次都是用攪拌機把食物攪碎之后,再用注射器往妻子的嘴里注射。
“每頓飯都要熱上三四次才能吃完,有時一頓飯能吃上兩個多小時。”劉慶民說,“說實在話,我有時也會想,為妻子的病花了這么多錢,費了這么多心,卻絲毫不見有轉好的跡象,這樣下去到底有什么意思呢?她娘家人都勸我算了,不過當我摸到她那還在跳動的心時,我又恢復了信心。”
奇跡植物人被愛心喚醒
有心人,天不負。兩個月前,楊美英神奇蘇醒,開始恢復知覺。
據劉慶民介紹,兩個月前的一天,他正在為楊美英拉腿時,突然聽到誰“哼”了一聲,看看周圍沒人,他也沒在意。過了一會兒,他又感覺到好像妻子的胳膊活動了一下。他趕緊停下來仔細觀察,發現妻子不但會含糊不清地說話,而且胳膊也會動了。
“現在她的手腳都會動了,也會吃飯了,另外,還會說一些簡單的話,我感覺到,她的記憶也在一天天地恢復。真希望有那么一天,美英能夠完全康復,只要有那一天,我再苦再累也無怨言。”劉慶民說。
窘狀家中只有三間土坯房
剛到劉慶民家時,記者首先看到的是三間破爛的土坯房,其中一間用來作廚房,另外兩間是臥房。房內除了兩張大床和幾件破衣服,別的就沒有什么了。院子里晾著二十多塊尿布、屎布,其余也沒什么東西。
“倆孩子放假回來,連個睡的地方都沒有,都是到鄰居家借住。”袁愛珍紅著眼睛說。
劉慶民告訴記者,為了照顧妻子,他不但沒法出去打工掙錢,連家里的地也沒法種好。現在,他的兩個孩子在商丘四高上學,孩子們平時的生活費都是他在外打工的弟弟劉新民寄回來的。
“楊美英的蘇醒是一個奇跡,劉慶民一年來對她的細心照料和不舍不棄,以及村民的愛心幫扶更是一個奇跡,我們義工聯會想辦法對劉慶民一家給予幫助。”商丘義工聯“愛心大使”、副會長趙金章說。(記者 陳海峰 通訊員 曹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