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25日18時40分,運載嫦娥一號衛星的長征三號甲火箭整流罩的殘骸在韶關市始興縣被發現,
這是自1997年以來第三次在始興發現整流罩。
為什么火箭整流罩屢屢墜落在始興?為何每次都能避免人員傷亡?為何有時候墜落完整整流罩有時候又只有部分殘骸?為此,記者采訪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有關負責人。
墜落區域經精確計算
該負責人告訴記者,當運載火箭在大氣中飛行時,衛星整流罩用于保護衛星及其它有效載荷,因此當沖出大氣層后,整流罩的使命便終結,開始剝落。整流罩脫落的軌跡類似于拋物線,其落點主要受分離點的經度、緯度、高度以及速度的影響,而這四個參數是在火箭飛行彈道設計完成后就確定了的。所以,整流罩的落點主要取決于火箭型號,也可以說取決于火箭彈道。由于是同一型號的火箭,理論落區相同,所以運載鑫諾衛星和嫦娥一號的火箭整流罩都落在了始興縣司前鎮。
該負責人表示,如果排除外界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整流罩將可以按照事先設定降落在中心落點上,但是由于受高空風、彈道誤差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整流罩落在中心落點的可能性極小,但以我國目前的精確性而言,也基本不會落在事先設定的理論區域之外。
據悉,這次整流罩殘骸的理論落區在東經114°29.585′、北緯24°36.316′,落區中心范圍向前40公里、向后50公里、左右各15公里、面積為90公里×30公里的區域,結果整流罩的多個殘骸全都在這個區域內被找到。
實地勘查選擇無人區
整流罩殘骸從上萬米的高空落下,每次都能避免人員傷亡,是巧合還是發射部門事先做好了功課呢?該負責人介紹說,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所使用的火箭,其殘骸主要包括一級殘骸、二級殘骸、整流罩殘骸,部分型號火箭還有助推器殘骸。其中一級殘骸、整流罩殘骸、助推器殘骸會墜落在我國領土范圍內,二級殘骸則降落在太平洋海域。
以整流罩為例,它的落點區域基本確定。火箭設計方在發射之前就已經通過實地勘查,精心選擇殘骸落點區域,合理設計火箭彈道以及殘骸脫落時間,保證降落的區域多在深山和大海這種無人區,以盡可能地降低群眾的生命財產損失。為了做到萬無一失,整流罩降落前,發射基地會通知當地的軍分區和武裝部等部門做好宣傳和組織工作,這些工作也為生命財產的損失降到最低提供了保證。
殘骸大小與熔解無關
今年6月,在始興發現的整流罩殘骸為一個長約7米、直徑約4米的半船形合金體,可是此次發現的整流罩卻遠比上次發現的小,長僅2米,寬也只有1.5米,為什么同樣是長征三號甲上的整流罩,墜落下來大小會相差如此之大,是不是有一部分在太空中被高溫熔解了呢?
該負責人告訴記者,整流罩的主要作用是防止衛星受到與大氣摩擦產生的高溫以及高空電離層的影響,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整流罩普遍具有耐高溫的特點,其特殊的涂層還能散發熱量,因此除非發射速度相當快,否則整流罩不可能在大氣層中被熔解,殘骸有大有小,主要是受自身結構和實際情況影響造成。該負責人介紹說,整流罩脫落就像一個雞蛋殼,劇烈運動然后散開,分離的方式、氣溫、發射誤差各種實際因素的不一樣,導致有時候大的那塊“蛋殼”落在始興,小的那塊落在江西全南,有時候大的那塊落在別的地方,小的那塊落在始興。
發現殘骸應原地待令
從1997年到現在,始興縣已經先后發現了三個整流罩殘骸,可是讓地方領導頭疼的是,每次發現整流罩后它的后續處理總是一頭霧水。前兩次被廣州一家商業公司給回收了,這次聽說價值不大,沒人來回收,韶關市有關部門只能把它用作國防展覽用。那下次再發現整流罩殘骸,該怎么辦呢?
該負責人表示,每次發射的用途不同,殘骸保存的完整性不同,殘骸的價值也不一樣。作為國防產品,應該首先由地方妥善保管起來,然后由軍分區向發射基地報告,發射單位得到上級指令后就會將處理意見轉給地方,未經允許將殘骸進行買賣和展覽都是不合適的。 (記者 彭衛 通訊員 侯玉魁 夏明飛 肖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