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導演張紀中有望入圍“2007綠色中國年度人物”。而就在去年,他在九寨溝拍攝《神雕俠侶》損害了當地生態環境,進入“2006綠色中國年度人物”的候選名單,被網友批評,但最終落選。
不過他對這一結果的態度卻相當誠懇,表示要“痛改前非”。在今年,他謝絕了多處地方政府關于拍戲的邀約,因為擔心破壞當地環境。他還在攝制組中設立了環境監督員,并且積極參加各種環保公益活動。
張紀中的改變,當然是其個人意識到環保問題的重要性。但是這同樣反映出一個問題,他之前在景區拍攝,居然沒有相關的政府監管部門對此進行監督,最終只能通過公共輿論的方式曝光。公共輿論的監督與公眾人物的自覺意識,在這里暫時彌補了政府環保監管的缺位,這無疑反映出更深層次的一些問題。
許多地方政府希望電視劇、電影能在當地拍攝,由此可以打出“旅游經濟”牌,從而對這些攝制組大開綠燈,甚至不惜破壞當地環境。而很多攝制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自然對此求之不得。而張紀中吸取教訓,能夠超越一己之利益,學會從公共利益的角度去思考環境問題。畢竟作為公眾人物,影響力越大,公共責任則也相應增加,這才是合理的社會行為規則。
但是公共輿論對公眾人物的鞭策作用,也不可小覷。“綠色人物”的評選,在給公眾釋放出一個信息,那就是在公共輿論中,每個公眾人物都賦予一個以公共利益作為標準的形象。張紀中導演雖然并未因為在去年落選“綠色人物”而損失其職業利益,卻讓他意識到如何去建設人與環境的關系,如何去塑造自己的公眾形象。因為人并不僅僅是一個利益的動物,公眾的態度與評議同樣也是十分重要的尺度。
作者:成慶(北京 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