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經濟學院汪慧玲教授告訴記者,在很多非壟斷性行業,受供求關系和完全競爭的影響,很多攤販為營造一種購物氣氛,借“托”生財是一種欺詐行為,不是真正的購銷兩旺;而市場監管不到位和商品定價不規范更是形成一種惡性競爭,加快了“托”的發展速度。
“餅托”、“魚干托”、“夾克托”、“稀金托”、“摸獎托”、“剃須刀托”……細心的你也許早已發現,如今,借“托”攬客成為不少生意人的生財法寶。11月25日,記者在張掖路、西關十字、南關地下通道、火車站、東部市場等人口密集區發現,“托們”已經泛濫,與此同時,隨著網上購物的興起,“網托”也開始遍布互聯網的各個角落。
“托們”眾生相
11月25日上午11時,在蘭大二院左側的一個賣“稀金飾品”的攤位前,記者看到,每逢經過的人多起來,就會有四五個“托”同時圍過來,爭相搶購“稀金”飾品,一些不明就理的市民隨之跟風上當,購買者剛走,小攤主就照單收回“托哥托姐”買的飾品,并把錢退回,等待下次“魚兒上鉤”。一位“托哥”看到記者在不遠處拍照時,快步跑過來嚇唬道:“你再拍,再拍我砸碎你的相機,打斷你的腿……”。
如果說“稀金托”、“剃須刀托”是堂而皇之“托買托賣”的話,“魚干托”、“摸獎托”的交易方式就有點隱蔽了。近日,記者走訪發現,很多賣“魚干”的小攤販其實都是相通的,“托們”在這個攤販上“托”的魚干,很多時候會送到另外的魚干攤販那里。西關十字深圳某電子公司的“摸獎托”則是“托”了獎品,送到不遠處專門收回獎品的“窩點”,返回來繼續當“托”忽悠市民。
在網上購物越來越流行的今天,有網上購物喜好的市民是否發現,“托”現象早已從現實走向網絡,“網托”也不再是個別現象。昨日,記者隨意打開一個網站就看到如此的購物“托語”:“奎子的書真的那么好嗎?岳老的書我覺的應該比他的好吧!你們說呢,給點見解我是否去購一本奎子的。”一位細心的網友發現,該發帖人的登入IP在那個帖子里反復出現。以一種頻繁換ID而使用同一IP地址登入的方式到論壇,且一般參與同一個帖子“托買托賣”,真是煞費苦心。
“職業托民”生活有滋味
“職業托民”生活其實很不錯。據市民劉女士反映,她每天上下班都要經過張掖路和通渭路,一些賣“剃須刀”的商販跟前,每天總是圍著幾個相同的人,這些“職業托民”在路人多的時候“盡職盡責”地干活,路人少的時候則悠閑地坐在通渭路的“上島咖啡”廳里打發時光,過著高品位的業余生活。“我不止一次看到這幾個‘托’,劉女士說,她希望市民看到人群扎堆購物時,能夠擦亮眼睛,不要輕易上當。在西關賣圍巾的一位大姐也告訴記者:“西關的‘托們’生活水平其實很不錯”,有幾次,她看見天天在西關的“職業托民”走進附近的肯德基享受美味午餐。
借“托”生財是一種欺詐行為
“托們”假扮消費者吸引市民購買是一種欺詐行為,借“托”生財是受利益的驅動,是不規范、不合理的商業行為。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崔龍望認為,“托”之所以能長期存在,與消費者貪圖便宜的購買心理和從眾心理有關,購買物美價廉的商品是每個消費者的期望,但在這種心理下容易上當也是事實。“市場監管不到位、商品定價不規范、惡性競爭”是滋生“托”的土壤。蘭州大學經濟學院汪慧玲教授告訴記者,在很多非壟斷性行業,受供求關系和完全競爭的影響,很多攤販為營造一種購物氣氛,借“托”生財是一種欺詐行為,不是真正的購銷兩旺;而市場監管不到位和商品定價不規范更是形成一種惡性競爭,加快了“托”的發展速度。(記者鄧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