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端午祭”申遺到將中醫改為韓醫申遺,從號稱“漢字是古代韓國人發明的”到漢字申遺,韓國人的“胃口”越來越大,中國的網民不愿意了,他們說漢字是中國的,不是韓國的,表示要維護漢字的“所有權”。(12月12日《新快報》)
從“端午祭”申遺到將中醫改為韓醫申遺再到漢字申遺,韓國人緣何總是先我們一步,我們緣何總是比韓國人“慢半拍”?
在國人看來,“端午祭”也好,中醫也罷,還有漢字,天生都是屬于中國的,誰能奪得去呢?而別人先下手強了,我們卻在進行著情緒化的打口戰,指責韓方,倒沒有從中華文明具有世界性的角度來正視其文化的區域特質,韓國人正是看準了中國人此種思想準備上的不足,搶先一步把本屬于中國的文化遺產中被韓國人所熟悉和應用的部分拿到世界上去進行申遺,用中華文化為韓國文化遺產保護漲了臉,這恐怕是我們的保護意識上的露怯,不然,韓國人為什么拿中華文化遺產申遺一而再、再而三地搶先呢?
現在,我們在對文化遺產的申遺,更多的是看中了文化遺產的經濟屬性,對文化遺產能夠帶動一方經濟發展,促進地方旅游業發展的申遺項目更是情不自禁,情有獨鐘,有時為了爭取一個文化遺產的申遺項目,不惜動用各方力量,甚至于惡語相加。而對那些不能夠產生直接經濟效益的文化遺產的申遺卻不怎么太關注,甚至于置之高閣,正是這種只注重申遺項目上的經濟性而忽視了文化遺產特殊性原則,導致了諸如此類“端午祭”、中醫等這些經濟性不強的文化遺產申遺項目被人忽視,讓韓國人捷足先登,“鉆”了我們的“空子”。
有人把世界性的競爭,看成是經濟領域的競爭,卻忽視了文化對于經濟競爭的支持與支撐作用,一個沒有深厚文化基礎與積淀的民族,要想實現經濟奇跡是不可想象的。正是基于此種認識,韓國人通過對世界競爭特殊性的研究,確立了文化強國的目標,而文化強國必須要有載體來支持,具有深厚文化根基的中華文明的一些也被韓國人所應用的部分,韓國人及不可待在努力貼上自己民族文化的標簽,推向世界,以此來證明本民族文化根基的深厚,而我們對于老祖宗傳下的寶貴遺產的申遺卻不怎么上心,遲遲沒有將其上升到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認知與考量,這讓韓國人把我國的民族文化遺產拿去當作“炫耀的資本”有了可乘之機。
我們在面對韓國人總是搶先一步的舉動時,不要總是埋怨別人、指責別人,甚至于惡語相加別人,而要看到我們的超前意識不如別人,我們的保護意識不如別人,我們規劃保護的措施不如別人,如果我們把這些問題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把我們民族文化遺產申遺工作有規劃、有步驟、有秩序進行全面而深入的籌劃,不因其經濟價值如何,一樣不能少、有先有后地列入申遺行列之中,并通過媒體向全世界公開我們的申遺打算和目標,別人要想“鉆”我們文化遺產申遺的“空子”也就沒有那么容易了。我們的網友也就不會再為中華文明遺產遭受到別人的“惡意”申遺而感到力不從心而憤憤不平了。
作者:錦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