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安一月二十九日電 題:百年山村老油坊的光陰故事
作者 鄭長靈 王志凌 丁立凡
“嘩,嘩……”清脆的水車聲,在福建福安市上白石鎮坑尾村潺潺梅溪之畔,已經整整響徹了三百多年。水流車轉、油香彌漫,三百年間,林家老油坊起起落落,攬盡世紀滄桑。
沿溪而建的林家油坊,由水車房、磨房、榨房構成,是村里尚存的唯一一家油坊,至今延續著傳統、古樸、原始的榨油工具和技法。其榨油方式為純手工技法,堪稱民間手工榨油技藝的“活化石”。
據說,老油坊的主要工序有:先對采摘破殼后的油茶籽進行烘干;而后放入磨盤,利用水車帶動磨輪,將油茶籽碾碎成粉;經篩松后,放入蒸桶;蒸四十分鐘后,用竹箍和稻草桿,將油茶籽粉包夾成一片片的油茶餅;隨后放后樟木掏空制成的油床,錘入油樁、油貼,利用擠壓原理,榨出黃澄澄的茶油。制作一床茶油,需放入二十四塊油茶餅,可榨油十三公斤左右。
油坊里,燈光昏暗、土墻斑駁。透過屋頂的幾縷陽光,靜靜地打在油床上。光影交錯、煙霧蒸騰間,觀者仿若走進了林家油坊久遠的光陰歲月。
七十歲的林亦金老人是林家油坊的最后守望者。二十多歲進油坊當學徒,繼承父輩的榨油技藝,三年后執掌門面,這位留著斑白胡茬的精瘦老人,已經在油坊里堅守了四十多個年頭。
坐在古舊的油床邊抽著香煙,煙霧彌漫間,老人“翻”開了林家油坊陳封的故事。擁有六百多年歷史的坑尾村因種植油茶,拉開了榨油的歷史。村里最早時有兩家油坊,后并為一家,由林家人主事,技藝世代傳承。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林家油坊最紅火的時候,四個師傅、四條油床同時開動,一天可榨出鮮油二百五十公斤,由糧站收購,五十公斤一百七十元人民幣左右,供不應求。
時過境遷,隨著油茶面積的減少,走過三百多年的林家油坊已難覓昔日繁華。師傅們老的老、走的走,僅剩林亦金老人一個,開動的油床也只剩下了一條,油坊生意日漸蕭條冷清,更是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尷尬。
“村里的青年人都出去打工賺錢了,誰還愿意學這個手藝。”林老師傅滿臉無奈。榨油是個辛苦的體力活,每天清晨三點多起火生灶到下午四五點收工,一天榨五床油,每床二個小時,一步都離不開人。而且榨油還有季節性,一年才做兩三個月,賺錢又少。
也正是這個原因,林老漢的三個兒子早早背起行囊離家闖蕩去了。兩個多月前,老人喚來了一個侄孫到油坊里當學徒,老油坊才有了些許生氣。可年輕氣盛的侄孫能熬多久,林老漢心頭至今沒個數。
“可惜啦!”躲在打進油坊的陽光里,林老漢一聲嘆息,“只要村里有人來學,我都會把這個手藝傳下去!”(完)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