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工傷”也許就是“珠三角”的秘密“名片”。“工傷者”互助性的“援手”漫長而艱辛。兩個“失手”的年輕人試著伸出“援手”,卻只能是軟弱的袖筒
打開機床,放入模具,沉重地咣當一聲;斷電,檢查模具。
袁云祖已在機床前站了10個小時。他決定再堅持一陣子。如此下去,這個月的收入應該會超過700元。
工序簡單得只需重復。一天重復多少次?有人說一千次,也有人說一萬次。
這會兒是夜班,車間里只有機床的噪音。
或許就在單調了9999次的時候,袁云祖的拍子戛然而止——先是機器沉重的聲音,然后是雙手一熱,聲音比感覺來得早。
那一刻,他的大腦里須臾空白,暖洋洋的感覺迅即傳遍全身。旁邊的女工尖叫起來,像一把剪刀撕碎了噪音。
“我先斷電,然后把手伸到模具。”8年后,這個男人對此記得最清楚。
他真的斷了電,機器卻在斷電后砸下來。他失去了整個左手和右手的3個指頭。
第二天,有報紙說,深圳龍崗區一家電子廠發生嚴重工傷事件。消息很短,甚至沒有袁云祖的名字。
那一年(2000年),附近工廠里失去手或者指頭的工人很多。有部門粗略統計過,整個珠三角2000年大約有3萬起同樣的事故發生,4萬根指頭失去了主人。
所以袁云祖不孤獨,不久他就遇到了“左手”——祝強。
就在同一年,東莞的一個膠帶廠,18歲的祝強,在連續工作13個小時后,被機器拿走了右手。那一瞬間,他下意識地看了下表,23:17分。
這樣的故事,這些年司空見慣,它可能發生在珠三角和長三角任何一家勞動密集型工廠的任何一個角落。失手的農民工,軌跡也如出一轍:來城市掙錢,丟了手,然后是漫長的訴訟,然后是拿著賠償金回家。他們多數不足26歲,未婚。
失手后,祝強沒有回家。云祖也是,他們留在了那個傷心的城市。直至有一天,“左手”和“右手”走在一起。他們打算干點事,為那些更無助的農民工伸出“援手”。
失手:珠三角隱秘的契約
10年前,袁云祖盤算著進城學一門手藝。在他的老家湖北廣水農村,很多年輕人有一個夢想,就是開一家電器修理鋪。
那兩年,村里的年輕人為了那個夢想差不多都南下進城掙錢。1997年,他念完初中。村里想找個打架的同齡人都沒有。
從小到大,他爸媽總是吵架,每次都是為了錢。袁云祖試圖改變這一切。眼前的路好像只有一條,南下。
那一年,他16歲,南下東莞,那里有他的同學。
云祖在東莞一家偏僻的村辦五金廠找到工作,開始了打工生涯。廠里主要生產杯子和自助餐夾子,工作簡單重復,卻要整天和機床、鍛壓機打交道。
云祖做了3天小工,就被拉到大機器跟前。操作前,老板說,記住,不要把手伸到機器里。
每天工資8塊,加班費一小時8毛,云祖牢記著不把手伸到機器里。干了11天,在珠三角打工多年的叔叔來看他,一聽說掙得那么少,又那么危險,就帶云祖離開了。
云祖的第二份工,是在東莞的一家生產暖風機和卷發器的電器廠。他被安排到流水線,沒有危險,但工作冗長而乏味。有一個月,他每天連續工作15小時,工資卻只有620塊,平時也就三四百塊。
沒日沒夜地干了一年,云祖對整個流程都熟悉了。老板有意提拔他做班頭,他還是執意要走。
他有兩條路,要么一直做流水線,雖然安全但學不到技術,而且工資低、工時長;要么操作機器,可以學技術,而且工資和工時都相對要好,但代價是隨時與危險相伴——這差不多也是所有進廠農民工必須要選擇的。
干了一年,云祖終于明白出來打工還是得靠手藝,這樣才能不被老板呼來喝去,而且有上升的微弱可能。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云祖回鄉讀中專兩年,專業是機電維修。畢業后,他滿心歡喜地借了三百塊錢,來到深圳龍崗區,打算找一份技術活。
打工的形勢日新月異。因為他太年輕,沒有一家工廠愿意要他做技術活。工作找了一個月,沒有下落,花盡身上的錢,云祖只得又進一家電子廠,站在大機器跟前。
簡單重復不到一年,機器還是拿走了他的手。
祝強失手之前,是四川南充一個村子里僅有的兩個高中生之一,文憑高,心氣也很高。讀到高三,家里對他的資助已經竭盡全力。高考近在眼前,心知考上也負擔不起學費,祝強黯然離開了學校。
他帶著課本擠上100多人的大巴,經過六天六夜的顛簸來到東莞。帶著一份驕傲,他做起農民工。他一直告誡自己,這只是暫時的,他很快就會離開,總有一天他會重返學校。
這份期盼,在五天后被撞得粉碎。
“工傷集中營”
每個“失手”者的生活幾乎相同——跟老板打漫長的官司,跟自己整天較勁。
云祖在龍崗區中心醫院住了20多天。捧著劫后余生的兩根指頭,在戰栗中度過。做完截肢手術,工廠就停止付費,醫院隨即停藥,讓他出院。云祖舉著腫得像包子一樣的右手找到廠里。廠方說,醫院讓你出院,你就聽醫生的吧。
幸運的是,出事前云祖買了工傷保險,這為他提供了在醫院剩下的費用,并另外得到兩萬元賠償。出院后,云祖不斷地找廠方索賠,廠方說事故原因正在調查,讓他離開工廠,打發他住在90塊錢一個月的破舊土房。
機器奪走了云祖左手的全部和右手的三個指頭,留給他的是五級工傷的鑒定和一顆日益封閉的心。他從那時候開始習慣一個人獨處,他感覺走到哪里都有異樣的目光在偷窺他的斷肢,身后總有人在議論。只要可能,他就躲在土房子里不出來,那兩根殘余的手指連煙都夾不起來。
為了得到自己應有的賠償,他又不得不舉著斷肢去面對外面的人。在工廠,他舉著斷肢喊著要見廠長;在法庭,他舉著斷肢要求賠償。每舉一次斷肢,他都感覺離自卑的深淵更近了一步。
老板從來都不見他。每次都讓一個手下來應付他,每次都談不出結果。
“失手者”不得不選擇打官司。那兩年深圳還沒有更新相關的工傷政策,打官司往往要經歷1000多天的漫長等待。這三年的時間怎么去度過,是個問題。
2001年,民工律師周立太在深圳已經小有名氣——他在香港樂施會的資助下,一邊為農民工打官司,一邊為他們提供免費食宿。
周立太在深圳龍崗區租下一棟4層的樓房,收留那些“失手者”。這個群體傷心彌漫,成了一所“工傷集中營”。
失意的失手者聚在一起,仇世是必然的。大家分享著各自的不公,情緒越煽越旺。很多人感覺官司無望,想到綁架老板,甚至去偷去搶,用僅剩的手拿回自己失去的所有。
那段日子云祖幾乎絕望。他只想拿到賠償,然后徹底離開這個城市。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祝強的“左手”。
祝強屬于那種最早想得開的人。工傷讓他的右胳膊只剩袖筒,四級殘廢,完全喪失勞動能力。老板看重他是個“文化人”,失手后給他開價12萬,他沒有答應。那時候,所有的失手者都迷茫著,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得到多少,只是聽工友傳說,有人打官司,最終可以拿到百萬。
祝強沒買工傷保險,只能靠借債過日。父親從老家來照顧他,父子面臨著生活的窘迫。于是,他扔下假肢,跑去做銷售,擺地攤,收入竟比在工廠時多好幾倍。
他在一本文學雜志上看到周立太的故事,慕名找來,讓周為他失去的右手討公道。
在那所“工傷集中營”,自卑的氣氛讓祝強感覺格格不入。周圍的人要不成天在外面玩,要不就拼命喝酒賭博。官司似乎成了律師的事,偶爾想起,就問一句,“老大今天幫我又賺了多少錢?”
祝強遇到更自卑的云祖,他們住在一個房間,后者安靜地等待著自己的訴訟結果,卻總找不到如何積極地去面對生活的理由。
四層樓里有一間娛樂室,一張乒乓球桌從來都是空蕩蕩的。失手者們傷心彌漫,沒有人直面這張桌子。
直到有一天,祝強拉著云祖嘗試著用僅剩的兩根指頭夾起乒乓球拍,云祖的信心也找到幾分。
從此“工傷集中營”有了兩個愛打乒乓球的人。在那張桌子跟前,云組感覺自己又找回了從前健全的日子。
祝強那時候閑不住,他經常從外面帶回來一些小商品原料,希望工傷者們跟他一起做點小加工,也算賺點生活費。但似乎沒什么人對此感興趣。
勞資“烏托邦”
當時,周立太的“工傷集中營”名聲遠播,很多“健全者”試圖從這里走進“失手者”的世界,但收效甚微——從失手那一刻起,“失手者”也喪失了和“健全人”溝通的興趣。
那時候,每周都有香港樂施會的社工來為工傷者做探訪。社工們看到兩個打乒乓球的失手者,不禁為之觸動。
社工們決定支持他們,他們也想自此有點事做。
樂施會后來資助這兩個失手者走了很多地方。珠三角的NGO組織風起云涌,他們的足跡也遍及這塊經濟蓬勃、傷心者云集的地方,見到了很多不凡的打工者。
他們還在虎門待了一年,祝強終于聽到大學老師的講課,云祖也學著做工傷探訪。
隨著NGO的發展,珠三角各地的民工維權意識膨脹,各種的維權培訓和講座層出不窮,勞資官司直線上升。大批代理民工維權的“律師”相繼催生,這些人本身大多就是工傷者出身,沒有律師執照,掌握的法律知識有限,維權的路子簡單,社會上稱其為“黑律師”。
云祖和祝強也曾嘗試著去做“黑律師”。他們后來發現,訴訟只會讓“失手者”越來越孤立。
2003年,他倆的官司結案,云祖獲賠8萬多,祝強獲賠4萬多。這個結果讓祝強有些失望,還不到老板當初和他協商金額的一半。
究竟是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兩個失手者開始不斷地追問。
那兩年,越來越多的訴訟讓珠三角的勞資關系日益緊張,他們試圖去尋覓一條中間的路。
第二年,云祖和祝強在深圳龍崗區成立“深圳志強信息咨詢服務部”。服務部的成立費盡周折,沒有人相信這兩個年輕人能夠走出第三條路來。
兩人起先雄心勃勃,他們一上來就把目標設定為全珠三角地區的外來民工,主要是推進和諧勞資關系。他們希望能以協商取代官司。
云祖和祝強以朋友的身份陪著工傷者去找老板談賠償。他們去了一個五金廠,廠長火氣很大,根本不講理。他倆心平氣和,想給對方傳遞一種友善的感覺。對方不買賬,最終還是走了打官司的途徑。
兩人開始考慮怎么讓企業更了解民工群體,讓老板知道民工維權并非惡意。他倆秉承的溝通點是:工傷無論對工廠和個人都是一種損失,所以工廠也應注意安全生產,減少事故發生。
結果還是屢遭閉門羹。他們并未放棄,又做了很多設想,包括給老板寫信,像業務員那樣去游說,包括以員工身份進工廠。每一種設想祝強和云祖都做了很多嘗試,卻發現,這種溝通的地位根本不平等,完全無法建立一種良好的談話機制。老板總是不耐煩地打發他們,“這關你什么事,工廠的事我自己能解決,不用你操心。”
他們總想找到問題的根源,但越接近事實真相,就越發現其中錯綜復雜。他們想從一個問題著手,卻發現這不只是單一方面引起的,還與其他領域緊密相聯。
他們被這種沖動支配了兩年,直到2006年,幾件事情徹底改變了他們。
那一年,云祖認識了一個姑娘,姑娘比他有文化,但手有點問題,在一家工廠做到管理層。一次,這個姑娘的壞手,被工廠經理看到,隨即被無端辭退。這個姑娘后來成了云祖的妻子。云祖覺得這個社會對不健全的人,還是缺乏起碼的尊重。
在那一年,和他們一起打官司的一個“失手者”,一次性拿到30萬。這件事在“失手者”當中很轟動,大家仿佛看到了一個更高的標準,打官司的人更有信心了。
半年后,這個曾經風光的工友就把錢折騰完,在家里抓泥鰍賣。云祖覺得所謂的中間道路還得靠“失手者”自己。
祝強和云祖的服務部不摻和官司,沒有正常的資金來源,所有的費用都來自于基金會的捐助。2004年中山大學給了他們一筆錢,但到了2007年,因為沒有更好的項目方案,“志強服務部”沒有申請到任何項目。
這就意味著,他們這一年沒有經濟來源。
這時,祝強和云祖懵了。他們才明白,勞工問題太大,僅工傷這塊就很難解決。在眾多支持者共同為他們把脈,以及他們反思之后,2008年開始,“志強服務部”把定位改回龍崗工傷民工群體,重點在工傷康復和支持上,實現從他助到互助再到自助。
轉了一圈,兩個工傷者還是回到這個與自己密切又痛楚的領域。
“志強”的新一天
深圳到底有多少民工?1000萬是深圳當代社會觀察研究所的保守估計。這些人大多聚集在深圳關外的龍崗區和寶安區。據有關部門統計,71.8%以上的工廠都發生過工傷。工傷普發還促進了手外科和手外科醫院的“繁榮”。大小工廠的叢林里,四處可見手外科醫院。
“志強”位于深圳龍崗區,距離區政府幾步之遙。政府那邊是宏偉的區政府廣場,“志強”這邊更像是混亂的城鄉結合部。
自從“志強”將定位確定在工傷救助這一塊,兩個“失手者”就計劃建一個“工傷互助網絡”,促進擁有共同遭遇的工友交流,讓他們恢復自信,分享再就業信息,以及找到伴侶。如今這個互助網絡有兩三百人,多是靠朋友間傳播,但農民工流動性大,人員并不固定。
與每一個工傷者建立聯系,需從探訪開始。這些年云祖和祝強跑遍珠三角的各家醫院,看望斷肢工人。他們發現60%到70%的工傷者,因為工廠拒交有關費用,吃飯和醫療都成問題。
當他們終于拿到賠償,也只是另外一個問題的開始。
突然拿到一大筆錢的民工,往往不知道該如何使用。回到老家,他們被稱為“廢人”,農村很多地方都需要花錢,沒幾年就折騰光。隨之他們成了“老大難”:找不到老婆,干不了重活,只能賴活著。留在城市的工傷者,如果受傷還算輕,可以勉強留在廠里,但變得逆來順受。那些喪失勞動能力的工傷者,雖然有極少數福利工廠可以接納他們,但也要挑腿部殘疾、雙手完好的人。更多工傷者,成為城市里最邊緣的拾荒者。
3月14日,祝強去廣州辦事,云祖照例在龍崗做探訪。
出發前,云祖把襯衣袖子放下,遮住斷臂。在一輛沒有空位的小巴上,云祖的殘手無法抓住扶桿,靠著座位保持平衡。就這么,晃了一路。
探訪的第一個對象,是一個剛出院的工友家庭。受傷者是19歲的羅磊,他被機器壓斷了右臂,工傷三級,完全喪失勞動能力。事情發生后,腿有殘疾的爸爸從老家河南信陽連夜趕來,媽媽也辭掉蘇州的工作。全家聚在一起,卻不知如何是好。
出事已經9個月,羅磊天天夜里打游戲,白天睡覺,不與父母說一句話。
云祖一來就幫他們看賠償的手續,僅余的兩指艱難地用手機計算著,然后和羅磊的父母細細討論是一次性領還是按月領。
羅磊戴著假肢坐在一邊,眼神呆滯不發一言。
孩子他媽突然哭起來,念叨著丈夫殘疾,家里還有癱瘓在床的公婆,他們只想過正常人的生活,卻不想兒子又出事了。說著說著,爸爸也掩面而泣。云祖想用自己的經歷去勸他們,說著說著,自己也哭了。
云祖匆匆逃出來,來到龍崗區人民醫院手外科醫院。這里有三層病房,每層40個床位,每個病房有五六個病人,幾乎住滿了失手者,這還不包括走道的加床。
云祖每周都來這里,卻很少遇到同樣的面孔,失手者來得快,走得也快。他不得不每次都像搞傳銷一樣,挨著病房重新介紹自己。每個病人都有一只手裹著重重的紗布,年紀大部分都在18至20歲之間。
18歲的李君力來自湖南邵陽,昨晚剛做手術,正躺在床上做光療。云祖試著與他聊起來,他仿佛看到了8年前的自己。“村里的同學都出來,我高中上了一個月也待不下去了。”李君力沒有父親,在深圳他很快就學會了在模具廠開機器。
如今的工廠和云祖10年前基本一樣,還是簡單的重復,然后重復到自己麻木的一刻,一聲巨響⋯⋯李君力失去了四根指頭。
小伙子還挺天真,和云祖相比他覺得自己至少是幸運的。云祖心里清楚眼前這個孩子的傷,已經達到喪失勞動能力的程度。只是后者現在還不明白,或許等到一天他真正發現那只手連根煙都拿不住的時候,他才會體會到失手者的崩潰。而這一切,云祖說不出口。
周圍每一個床榻上的工傷者,都跟當年的他一樣,對于即將到來的命運和應對一無所知。外面的人也許早已習慣一個手裹紗布的民工在身邊經過,這座城市從來就不缺少犧牲和傷痛。
云祖試著跟病房里的每一個失手者交朋友,他下意識地向每一個人伸出援手,而很多時候他伸出來的只是一個空蕩蕩的袖筒。 (孫冉)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