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的電影片段里面,我們都會看到這樣的催眠鏡頭:一塊懷表在眼前來回晃蕩數次,人就不知不覺進入了“睡眠”狀態……
催眠,一個對多數人而言依然生疏而神秘的詞匯。它是否真能解決那些失眠人群的困擾,它是否會讓人做出違背意愿的錯事,它是迷信還是科學,是魔鬼還是天使?
帶著一系列的疑問,記者近日和催眠師呂承諭進行了一次親密接觸,并親身體驗了被催眠的經過。
透過攝像機鏡頭“探秘催眠”
呂承諭是美國SAPA(中美應用心理學研究院,是總部位于美國加州的一家國際性綜合性應用心理學研究與教學機構)國際臨床催眠治療博士生導師,現常住杭州,曾因在青少年心理幫扶方面的貢獻,于2005-2007年度榮獲共青團杭州市委授予的優秀志愿者稱號。但約訪他并不容易。見到他的當天,他正在南京為江蘇衛視《人間》欄目錄制8集系列片“探秘催眠”。
透過攝像機鏡頭,我們看到呂承諭正在房間內為一名失眠患者做催眠治療。房間很安靜,燈光相當柔和,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睡眠環境。而房內的布置也很簡單,除了一張柔軟床鋪外,最大的擺設物就要算櫥柜了。櫥柜里面放有類似懷表的水晶球、節拍器、沙漏和音樂播放機。而呂承諭正坐在床沿和閉目平躺的患者交流。
做完節目后,呂承諭告訴我們,無論是水晶球還是沙漏,它在使用中的用處無非就是讓被催眠者專注于它,“專注久了人會產生疲勞感,就很容易被催眠”。但在實際操作中,催眠師很少用到這些道具,只要進行言語溝通,就能讓患者專注于某樣事物中。“所以一般來說,道具多用于舞臺表演和催眠秀。”但播放機有時還顯得較為重要,舒緩的音樂可以讓人精神放松。
催眠治愈了失眠癥
生活節奏加快、人際關系緊張、工作壓力過大,現代社會失眠者越來越多已是不爭的事實。在房間外等候的時候,我們遇到了被邀請到《人間》欄目做節目的徐小姐。“我現在氣色還不錯吧。”徐小姐露出淡淡的笑容說,是催眠治療“救了我”。
徐小姐畢業于一所醫藥大學,專業是中醫治療,可她一度也無法擺脫失眠的困擾。一年多前,徐小姐經常性地陷入失眠或淺睡眠的痛苦中,1點鐘睡覺,5點鐘就自然醒來了。“因為睡不好,臉都出現了浮腫。”徐小姐回憶道,而且每天的心情很狂躁,無端地對家人和同事發火,這讓她的人際關系很糟糕。
徐小姐吃了不少中藥,可效果并不明顯。后來經朋友介紹,她認識了呂承諭。“催眠治療我起初也并不是非常相信,完全是抱著一試的心態。”徐小姐告訴我們,令她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經過四五次的催眠治療,她精神狀態有了好轉,失眠次數越來越少,到現在一天能睡滿8個小時了。“每次被催眠的時候,整個人會感覺非常放松,真的很神奇。”
發呆和做白日夢就是“催眠”
在休息間,我和呂承諭交談起來。電影里“神奇”的催眠表演容易讓人把它看作是一種巫術或偽科學。但呂承諭說,這是人們的誤解,催眠有它的科學理論依據,并沒有什么可怕。
他隨手拿出一張紙,用筆在上面邊畫邊做解釋。他說,醫學上,通常用β波、α波、θ波、δ波表示腦電波活動的四種狀態。在β波段,人的腦電波非常活躍,也就是處于清醒狀態。α和θ波段,人的腦電波活動趨緩,這正是催眠的狀態中,其中α波為淺催眠,θ波為深度催眠。而到了δ波段時,腦電波活動已經非常的緩慢,這說明人已經完全進入了睡眠當中。
“其實不用催眠師,自己也能進入催眠的狀態。”呂承諭說,比如發呆、做白日夢這就是一種催眠狀態,你能感覺得到身邊人在說話,但你并不清楚他們在說些什么。“只是自我催眠只能進入淺催眠的α波,而催眠師則能帶你進入更深的θ波。那時的你,才會更加輕松,感覺思緒在空中飄蕩。”
催眠實為心理治療法
“催眠并不等于睡眠,那是一種誤解。”呂承諭說,催眠的作用也不僅僅是為了治療失眠,失眠往往由心理問題造成,不從根本上解決,失眠也就難以得到根除。
“因此說,催眠其實是心理治療的一種方法,催眠師必須具有心理學方面的知識。”說著,呂承諭遞出了自己的名片,名片上頭銜很多,“勞動部認證心理咨詢師”是其中之一。
呂承諭剛剛治愈了一個心理極度缺乏自信的18歲少年。少年長得很清秀,可總是不敢抬頭看人,見到呂承諭時也老是低著頭。“母親說他愛上網,而只有上網時才會有他這個年齡段該有的自信和笑容。”呂承諭說,后來經過催眠,他發現少年曾經在上小學時,被老師揪著耳朵“游過操場”,當眾出丑過。
“隨著年齡的增長,那段歷史在他的記憶里可能已經模糊,甚至早已記不得。但催眠可以打開人的潛意識,讓他找到令他產生自卑的最初原因,然后運用復雜的心理治療法,如心理暗示等,幫助少年重塑信心。”呂承諭說。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