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綿陽市到位于北川縣山巒之中的陳家壩鄉約為80公里的路程,沿著蜿蜒的山路逶迤前行,映入眼簾的盡是泥石流沖入河道時留下的累累碎石、山上如同被刀削一般的斷面、扭曲得如同麻花一般的公路懸崖護欄、被夷為平地的房屋留下的瓦礫、被滾石砸爛了前臉卻仍在疾馳往返的警車。在這條處處令人觸目驚心的道路上,奔走著一群身穿迷彩服的醫生。昨天,在6.4級余震發生之際,本報記者跟隨這支來自北京306醫院的流動醫療隊走進受災慘重的陳家壩,為生活在大山深處的鄉村災民送去醫療服務。
將軍親自帶隊下鄉巡診
“醫生,我這幾天胳膊疼得厲害。”“醫生,我家地震時有人受傷了請你給看看。”醫療隊才剛走進一處災民安置點,聽聞風聲的村民便立即放下手中的碗筷,走出帳篷圍攏過來。“給你幾包板藍根拿回去沖著喝。”“疼得厲害的時候吃這種止痛片,記得要在飯后吃。”“你趕快帶我到帳篷里面看一下……”醫護人員立即麻利地各自展開工作。
“醫生,我這只腳前幾天骨折了,地震的時候跑得太急又受了傷,你看能不能治一下。”一位村民擠上來提出要求。人群中,一位醫生立即蹲下身去,仔細地察看起傷者沾滿泥濘的腳踝。村民們或許沒有注意到,眼前這位醫生的迷彩服上竟然戴著少將軍銜,或許他們更沒有料到,這位少將便是306醫院的院長,著名骨科專家鄒德威。鄒院長仔細捏了捏傷處,又詳細詢問了病情,微笑著告訴那位村民:“最近這幾天不要總下地走路,多注意休養,很快就會好起來的。”
這邊的診斷才剛結束,那邊又傳來新的情況。有位年過八旬的老人跑過來,請醫生到帳篷里為自己的女兒診治。將軍二話不說,立即派出心胸外科主任李魯跟著村民坐上自己的越野車,直奔那位村民所住的帳篷。“我們這個流動醫療隊就是這樣,沿途看到哪里有災民居住的帳篷,就會過去詢問是否需要醫藥,使那些地處偏遠或行動不便的群眾能夠得到醫療救助。”
北京醫生個個一口川音
大山之中手機信號時斷時續,聯絡通訊十分不便。過了片刻,李魯主任滿頭大汗地跑回來報告,前方山坡上還住著一大批受災群眾,由于那里地勢較陡,站在山腳下卻很難發現,醫療隊立即徒步趕赴那里。令人驚訝的是,那里有一位17歲的少女,竟然是從北川縣城逃生的幸存者。少女的臉頰被劃傷,草草縫合的傷口已經出現開裂,醫療隊今天將調配專家為其實施整容手術。
“幺妹兒莫怕!”急診部副主任吳航賓一邊利索地重新處理傷口,一邊用略顯生澀的四川方言安慰患者。在這支流動醫療隊中,所有的醫護人員都能說上幾句四川話,令對方感到更加親切。一位災民家中親人雖然全部幸免于難,但是房屋倒塌帶來的沉重生活壓力令她頗為悲傷,不由得獨自放聲哭泣起來。此時醫護人員還要借這幾句方言來扮演心理醫生:“想開點兒,只要人活著就比什么都好。”
由于曾有過在重慶第三軍醫大學學習的經歷,鄒院長口中的四川方言最為地道。路過一戶才剛收割了麥子的農家,他捻開一顆麥粒和老鄉聊起了農活:“今年的麥子這么飽滿,如果不是遇到地震,肯定是個豐收年。”自地震以來一直負責北川縣城衛生防疫工作的鄒院長非常感慨:“盡管這里的災民生活條件還很艱苦,但是和北川縣城比起來,我更喜歡這里人們帶來的勃勃生機。”此時在帳篷下面的田壟處,星星點點的翠綠的油菜嫩芽,正頑強地破土而出。
野狗出沒咬傷多位災民
就在鄒院長帶領醫療隊進入陳家壩的同時,另一支醫療隊也已奔赴另一處受災群眾安置點。據不完全統計,兩支醫療隊一天之內共救治了約500至600位災民,分發藥品價值2萬元。目前災區需求量較大的藥品中,以抗感冒藥、抗生素類藥物、皮炎平等為主;另外,部分患有高血壓等慢性病的災民,目前也需要維持常規的藥物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在醫療隊巡診過程中,發現了多起災民被狗咬傷的事件,其中一些災民被野狗咬傷。不過由于醫療隊并未攜帶狂犬病疫苗,因此這些患者被發現后,都被及時告知送往其他縣城的衛生防疫部門,進行狂犬疫苗的注射。
6.4級余震隊員神情鎮定
巡診途中,接連出現的余震令這次行程頗有些驚險。接近中午時分,當醫護人員剛要準備轉身離開一幢外觀完好的新建民宅時,房屋突然開始抖動起來,身后傳來一陣嘩啦啦的莫名巨大聲響——余震!大家立即跳出房屋,雖然只有短暫的數秒時間,但已令人有些膽寒。
桂溪大橋是震后通往陳家壩的惟一途徑,此時這座橫跨于激流之上的橋梁已是一座受損的危橋,限載僅有3噸。下午4時21分,當隊員們下車徒步過橋時,橋體突然劇烈搖擺,只聽得耳邊有人大喊“快跑!”記者便立即向橋頭奔過去,腦海中除了強烈的恐懼感,幾乎是一片空白;待回過神來轉頭望過去,隊員們臉上的神情卻依然鎮定。
此前,這支隊伍曾是首批進入北川縣城搶救傷員的醫療隊。一位隊員回憶說:“當時在北川縣城的廢墟上搶救時,頻繁的余震比這更加猛烈,但是憑著搶救生命的信念,從來沒有人因此而害怕甚至退縮過。”大約十幾分鐘后,當回程的汽車終于駛入一片能夠接收到手機信號的區域時,人們才知道方才經歷了地震之后震級最大的一次6.4級余震。但是當記者詢問明天醫療隊是否依舊會通過危橋進入陳家壩繼續送診時,所有的隊員都堅定地回答:“一定會!” (特派記者周健森 丁肇文 于建 通訊員徐青)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