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錄
“我們現在所有帳篷都全部用于救災,其他人給再貴的價錢也不賣。”生產帳篷的劉新偉說,“救災帳篷我也沒有漲一分錢,絕不會發國難財。”
“盡管我們拿出最大的能量,一天也只能生產幾十頂。但是,能做一頂是一頂。讓災區人民少受點痛苦。”生產太陽傘的龐先生說。
“現在原材料都開始漲價了,非常難買,”生產移動板材的關先生說:“但想到災區人民,我們還是以成本價出售。”
“老板,我要17000頂帳篷。”5月13日晚,成都一家專門生產帳篷的企業老板劉新偉正和他手下的100多名員工一起,加班加點的趕制帳篷,卻接到了一個讓他嚇一跳的訂單。因為,他所有的工人加班加點的工作一天所生產的帳篷數也不超過500頂。
地震后,成都僅有的幾家帳篷生產企業突然熱了起來,紛紛開足馬力。“我們現在所有帳篷都全部用于救災,其他人給再貴的價錢也不賣。”劉新偉說,“救災帳篷我也沒有漲一分錢,絕不會發國難財。”
一天工作13個多小時
昨日,記者來到劉新偉位于昭覺寺的野營裝備器材公司。只見不大的廠房正干得熱火朝天。廠里空地上綠色的蓬布已經堆成小山,一根根的鐵管正整齊地靠在邊上,裝卸工人在把一頂頂已經做好的帳篷裝上車。廠房的墻上,寫著幾個醒目的大字:抓緊生產,心系災區。公司老總劉新偉一頭凌亂的頭發,正在各個車間奔走。臉上一臉疲憊。“地震發生后,我每天睡覺都沒有超過5個小時。”他說。
和他一樣疲憊的還有他的工人。車間里面,一臺臺縫紉機正飛速地轉著。一名坐在縫紉機前的女工機械地用腳踏著踏板,用手拉著布。她的臉上滿是豆大的汗珠,黑眼圈相當明顯。“我們也沒有辦法,”劉新偉說,“工人也很疲憊,但她們趕都趕不走。”
這家企業在地震后第二天就開始生產了。工人們每天工作13個半小時。“我知道,地震后災區肯定很多人需要帳篷,我們作為離震區最近的帳篷生產企業,肯定要盡我們的責任,以最快的速度將帳篷送到災區!”劉新偉說。
只賣給救災部門
帳篷作為戶外用品,目標消費群體相當小眾。因此,成都生產帳篷的企業也就那么寥寥幾家。這其中,有些還是主要生產太陽傘,副業生產帳篷的。其中生產規模最大的,就只有位于昭覺寺的劉新偉的這一家了,其規模也只有100來名工人,200-300頂/天的產能。“我們平常都沒有什么庫存,怕賣不出去。都是有了訂單再生產,一般工人們都是工作8個小時,很少加班。”劉新偉說。
然而,這一切因為地震而發生了改變。5月12日晚上,電話開始多了起來,不停有人要帳篷。“我都不曉得他們是怎么知道我們的電話的。”劉新偉說。
然而,劉新偉沒有接下這些訂單,因為他知道,這個時候災區最需要這個。一天,一個客戶開口要訂17000頂帳篷,這個數字讓劉新偉目瞪口呆!他的工廠所有員工盡最大的努力每天也只能生產500頂,生產這么多帳篷要1個多月。他最后謝絕了。在那天晚上,他捐了價值5萬多塊錢的帳篷。
隨后,他只接一些來自災區的幾百頂的小單。為了加緊生產救災帳篷,他們現在以平時兩到三倍的產量在生產。昨天,他們剛剛給廣元發了幾百頂的貨,一直都沒有加價。
太陽傘企業轉行做帳篷
與此同時,劉新偉的同行們也跟他一樣忙于生產。龐先生的工廠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工廠本來是生產太陽傘的,偶爾也會做少量的帳篷。然而,地震卻讓他把產品生產掉了個個兒。于是他的工廠里出現了奇怪的現象——正值夏季,本來正是太陽傘生產的旺季,工廠里卻在全部趕工生產帳篷!跟劉新偉一樣,他的客戶主要是政府、部隊、還有大的企業,用途無一例外都是救災。
龐先生每天的工作量比以前也增大了很多。“盡管我們拿出最大的能量,一天也只能生產幾十頂。但是,能做一頂是一頂。讓災區人民少受點痛苦嘛。”龐先生說。
而生產移動板房的關先生,連日來也是24小時不停地運轉,但就這樣每天也只能生產出1000平方米,遠遠不夠需求。“現在原材料都開始漲價了,非常難買,”關先生說:“但想到災區人民,我們還是以成本價出售,一平方米400多元。”(記者江瑋實習生楊冬攝影)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