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南部的漢中市寧強縣,在此次地震中受災嚴重,再加上余震影響,目前中小學尚未復課。隨著高考臨近,寧強縣一中為高三年級1100多名學生建立了帳篷校舍,供他們學習、住宿。由于帳篷悶熱,很多課程只能放到帳篷外上,學生們頂著烈日依然認真學習,抓緊時間備戰高考。(5月29日《新華網》)
看了太多關于災區的悲慘圖片,心情總是悲傷的、壓抑的,感傷與無奈會占據生活的大部分時間。但看到學生們在艱苦的條件下依舊認真學習,我感到的卻是人對于美好、對于未來、對于人生的追求。人類的發展充滿災難與悲傷,但人們總是可以走出悲傷,總是可以找到生活的希望。因為,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會有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希望、前途、未來的憧憬,這種追求、憧憬永遠不會停歇和凋零,即使是在最艱難的時刻,即使是在汶川大地震這樣巨大的災難面前。
我們不能一直處于無邊的悲傷之中。雖然,慘烈的地震奪去了數萬鮮活的生命,冰涼的苦痛需要災區群眾用漫長的時間去接受與消化,但生活總是要繼續下去。那些因為災難而改變生活軌跡的人們,可以將緬懷留在心底,可以將記憶儲藏于心底,但不能夠放棄生活的熱情,不能夠在悲傷中難以自拔。這種低沉的生活態度,是逝者所不愿看到的,是社會所不愿看到的。生活總該充滿希望與陽光,這才是生命的意義所在。
讓悲傷者走出悲傷,需要全社會的細心呵護。地震帶來的損害是雙重的,既有物質上的毀滅,也有心靈上的沖擊。在如此巨大的災難面前,災區群眾缺乏立刻振作的物質條件和心理準備,他們需要外來的關心和關懷,需要外界的救援和幫助。在災情發生后,我們看到了黨和政府的有力指揮,看到了強大中國的無窮力量,看到了志愿精神的光輝閃耀。這些因愛和責任涌向災區的救援,就是幫助災區群眾走出悲傷的細心呵護。只要災區群眾還有困難不能解決,這種呵護就不能停止。
讓悲傷者走出悲傷,更需要他們堅持人生的追求。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對人生的期待與目標,每一個人都在以一生的旅程去實現這個期待,追求這個目標。因為有追求,才會有強烈的信念,才會有戰勝悲傷,好好生活的勇氣。因為有追求,才能夠在逆境中重生,尋找通向幸福的方向,獲得向前行走的力量。這個追求未必宏大,未必崇高,只要它真切存在于悲傷者的心中,就會激發他們的生活活力,在艱難的處境中綻放生命的美好。就像,烈日下那些苦讀的學生一樣,看到他們,你感到的不是悲傷,而是力量,年輕向上的力量。即使,其背景是帳篷學校,是地震后的廢墟。
我們一直期待和堅信,大災面前一定有大愛,大災之中一定有新生。有大愛,是因為我們是一家人,人心可以因人性而共通;有新生,是因為人的內心總有追求,這種生命的追求是本能的,是永遠不會停歇的。在災難發生之后,生活總要繼續,也總能繼續,繼續的內在力量源泉,就是人們生生不息的生命追求。(李劭強)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