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肅調查垮塌原因
本刊記者在災區采訪中,多次被成群遇難學生家長圍堵,反映校舍建筑質量問題導致子女喪生,情緒激動,急需安慰。
安慰遇難學生家長情緒的前提,必須是對那些受災嚴重學校的建筑質量進行審查鑒定,否則無法與學生家長進行最基本對話。很多家長都是一口咬定:“是學校的建筑質量存在嚴重問題,才導致許多學生在地震中遇難。”
對此,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尹稚到聚源中學看過幾次后認為,聚源中學的垮塌原因要靠取樣分析后做出,只要廢墟還在,就能取樣,能對房屋質量作出判斷。
教育部新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李良榮等專家建議,對校舍建筑質量的審查鑒定的過程和結果,需要及時向遇難學生家長和社會公眾進行公開。
從本刊記者在受災現場了解到的情況來看,目前遇難學生家長普遍對當地政府部門抱有極端不信任態度。由于現在還是抗震救災的關鍵時刻,對校舍質量不宜匆匆下結論,這一方面不能令公眾信服,另一方面也會打擊廣大基層干部的信心。
接受采訪的一些專家、學生家長認為,無論是否存在校舍建筑質量問題,面對學校受災嚴重、學生傷亡慘重的基本事實,都需有一個公正客觀、有說服力的結論。
他們提出,首先應保存現場,保留原始材料;其次請具有公信力的機構和專家以科學、完整調查給予準確可信結論;之后對存在問題的校舍,依據所承擔的不同責任處理失職干部。
此外,還需要設立專項資金加大對遇難學生家長的經濟補償,考慮優先安排遇難學生家長領養孤兒。受訪專家認為,孩子驟然逝去,給他們家庭帶來災難性打擊,應該成立專門救助基金,一方面對他們進行一定的經濟補償,另一方面優先安排并鼓勵他們收養孤兒,讓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情感寄托。
把教學樓打造成“銅墻鐵壁”
對于汶川大地震災害暴露出的問題,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龍衛國等一些建筑行業專家表示,教室屬于特殊場所,一旦發生地震、火災等,很難疏散和避難,因此需要把教學樓打造成“銅墻鐵壁”。災區重建工作即將開始,有關部門應格外重視孩子們用生命換來的教訓警示,要從設計、施工、監理等多方面查找地震造成校舍垮塌的原因,對相關標準和制度重新規范并嚴格執行。
也有多位專家指出,地震災區校舍垮塌中存在的問題,全國都應該汲取教訓。調查結束后,應對全國學校校舍全面清查,對存在問題和隱患加以整改。
——地震帶的建筑物尤其是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的建設,必須強制推行防震標準,做好防震規劃。
首先,發生在學校的慘劇充分暴露出:抗震標準在我國大量中小城鎮的建筑設計中沒有得到嚴格貫徹。西澳大利亞大學的土木工程師洪浩在《新科學》雜志上說,四川的建筑物沒有建立在抗御像此次大地震這樣打擊的基礎上,“該地區的抗震規范大大低估了地震的強度”。
龍衛國等一些專家表示,經過多年科學實驗和理論研究,同時也參照了國外先進的抗震技術,我國已經有完整的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和相應技術標準。“如果采用已知的設計方法和防震結構,可以做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可能會大幅減少學生的死亡人數。”
對此,四川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表示,災區下一步就要考慮規劃建設新的校舍。新校舍肯定會科學規劃、合理設計,尤其是抗震能力要達到8級以上。
其次,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副所長羅奇峰說,我國曾對地震作過危險性分析,對哪些地方適合人們居住,哪些地方不適合人口居住都作過一些規劃。如云南麗江某地連續兩次發生地震災害,這塊地方就被當地政府放棄了再建村莊的計劃,這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羅奇峰建議,我國應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對一些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震高發地帶作出特殊規劃,少建甚至不建學校、醫院和居民樓房,以避免災害帶來不必要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尤其要強化對中小城鎮、農村公共場所的工程質量管理和監督,防止偷工減料,同時提高并嚴格建筑資質和門檻準入標準。
一位建筑監理人員表示,他在工作中發現,不少地方的學校建設并未遵循統一的設計程序,它們在設計上只是彼此抄襲。這次地震,像成都這樣的大城市建筑受到的損失較小,因為大城市建筑設計層層把關,審查較嚴,比較規范。但中小城鎮以及農村公共場所的建筑設計,在貫徹抗震標準方面就大有問題了:是否經過專業的規劃、建筑質量是否過關等都值得懷疑。
“學校特別容易受到損壞,因為它們往往都是些中型建筑物,大都是由一些規模較小的建筑承包商建設的。我國已有相當嚴格的建筑法規,問題出在執行這些法規上。”龍衛國等專家認為,應認真總結教訓,出臺相關的法規政策,專門規范今后學校校舍的建筑設計,并在全國范圍內對學校校舍的建筑質量進行全面排查,確保校舍不會再出群傷群亡事件。
——普遍建立學校應急處理機制,將學生應急反應、緊急逃生知識納入教學大綱。
震區相當一部分學校并未建立應急處理機制,也缺乏對學生進行過應急處理能力和逃生基本常識的訓練。作為特殊的公共場所,學校都應建立起基本的應急反應機制,并在日常對學生的應急處理能力進行訓練。因此,建議將學生應急處理能力和緊急逃生知識的培訓納入教學大綱。
——借鑒地震多發國家或地區經驗,提高公共建筑抗震標準。受訪的多位專家認為,抗震建筑的成本要比普通建筑高5%到10%。雖然抗震建筑的成本比較高,但是卻能在關鍵時刻挽救民眾的生命;而且,從長期成本看,在地震多發帶修建抗震建筑不僅不費錢,反而省錢——抗震力強的建筑可以挺過地震襲擊,無需震后推倒重建;倘若震后建筑無大礙,當地的商業還可以繼續。
上海市政府參事、安全生產專家趙國通說,他在日本參觀時,印象最深刻的是:學校、醫院等公共場所設計成地震避難所。例如,日本學校設計的避難室是獨立建筑,用鐵樓梯與教學樓相連,平時作圖書館、健身房,一旦發生險情即刻成為避難場所,學生們可迅速轉移至其中避難。由于學校、醫院、禮堂等公共場所人員密集、救災難度較高,因此在災區重建或新建中,對這些公共場所一定要嚴格執法,按抗震高要求來做。(侯大偉 譚浩)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