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農民、一對父子,在地震發生后,他們從不同的地方義無反顧來到抗震第一線,10多天的時間里,他們默默搬運抗震救災物資,表達他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幫助災區群眾的愿望。當問到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時,他們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初衷,但他們都表示只有這樣做才符合自己的身份:一個曾經當過兵的人!
三個戰友
周安仁、何世平、趙吉平,分別來自甘肅康樂縣蘇集鎮的塔關村、馬寨村、高樓子村。1976年,3人一起參軍,1979年,3人一起退伍回家。
經歷了“5·12”汶川大地震,又看到了溫家寶總理第一時間前往災區的鏡頭,周安仁再也無法在家安坐。“總理說,‘是人民養育了你們,你們看著辦吧’。總感覺總理也是在說我們。”周安仁說,“國難當頭,我們都是子弟兵。”
共同的想法,使3個戰友很快聚攏到一起,簡單的商量,簡單的決定:到災區去,幫助那里受災的老百姓。
3人的首選地是四川汶川,但是他們的經濟條件限制了自己的選擇。率先倡議的周安仁變賣了家里唯一值錢的磨面機,得到了1800元的現金,何世平賣了800多斤小麥。3個戰友一商量,先給四川災區捐助2000元。算算路費還有盈余,又給省紅十字會捐了200元。走到康樂縣街頭,看到政府正為災區募捐,3人又每人掏出50元錢來。
5月18日,3名已經50多歲的老兵,踏上了前往災區的路。一路風塵,終于到達了隴南市,為了省錢,3位老兵在街頭露宿了一夜,19日,搭乘運送救災物資的車輛,他們來到了文縣。“看了看,文縣的災情也很嚴重,心里很難受。”3位老兵又每人捐了100元錢。
“我們沒有錢了,但我們有力氣。”52歲的老兵何世平說,“我們就為災區人民好好出些力氣。”本著這個愿望,3位老兵住進了帳篷,每天開始裝卸各種救災物資:每一床棉被、每一箱方便面、每一頂帳篷……
6月4日,在文縣一處救災物資轉運點,3位老兵正在裝車,200多件方便面和250條棉被需要他們搬運,因為路遠害怕下午有雨,司機不時催促他們,汗水很快從他們臉上小溪一樣流淌,脊背也滲出了汗漬……車開出后,3位老兵坐在門前的水泥臺階上開始抽煙喝水。我問他們在災區的感覺,他們的回答很平靜:沒什么感人的,只是你看見的這樣,每天都這樣。我想到了余震,問他們是否害怕,老兵周安仁哈哈大笑:“一天累得骨頭都散了架,晚上倒在床上就睡,沒覺著。”我說,“從你們的情況來看,家境都不是很好,外出打工,每天還能掙個幾十元,這樣不虧嗎?”趙吉平說:“不瞞你說,我是個瓦工,每天60元的工資,可是賬不能這么算。我們都是當過兵的,這樣做是應該的。”我問“這里畢竟是災區,如果有什么閃失,家里怎么辦?”3位老兵不說話,從衣兜里拿出一張紙來:“我們都準備好了,隨身裝著。”
在這份“誓言”上我看到:“在抗震救災中,如果發生任何不幸或者意外事件,我們心甘情愿,不用照顧我們的家人,絕無怨言!”
下面,是3個血紅的指頭印,3個大寫的名字:周安仁、何世平、趙吉平!
一對父子
父親王軍,今年43歲,1983年入伍,自稱老兵或班長;兒子王皓,今年21歲,2004年入伍,自稱新兵。老兵說開始干什么,新兵總是大聲呼應:“是,班長!”兩人來自隴西縣,王軍在中鋁西北鋁加工分公司上班。
王軍說,他和兒子都曾是武警,而他服役的地方就是隴南,應該是自己的第二故鄉。地震后,他就召開了緊急家庭會議,決定帶兒子前往隴南災區參加抗震救災,得到家人的積極響應。“就連我的妻子都要來。”他說,因為其他的事情耽擱了行程,他和兒子于5月31日從隴西坐火車出發。
當天趕到隴南后,聽說王皓退伍前所在的部隊在武都區柏林鄉大莊頭村救災,父子倆迅速趕了過去,“可是部隊在這個地方的任務完成了,聽說文縣的災情嚴重,我們決定去那里。”父子倆搭乘運送抗震救災物資的車輛于6月2日趕到文縣。“下車后,就把車上110張活動板房的材料卸了。”
“我和父親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災區群眾盡一份自己的力量。”長得眉清目秀的張皓說,“不這樣做,感覺心里憋得慌。我和父親的舉動得到媽媽的支持,爺爺奶奶每天都打電話來,鼓勵我們好好干。”
老兵說:“我們初來乍到,一切才開始,我們一定要把我們的心意表達給災區人民。”
王皓說,父親在休病假,他的心臟有問題。說著他拿出速效救心丸,“他的藥我隨時裝在身上,以防不測。”
王軍以為兒子在對我說著別的什么,立即睜圓了眼睛喊:“你可別打退堂鼓,你到10月份上班,一直要堅持到底!”
王皓笑笑,非常果斷地回答:“是,班長!”(蘭州晨報 記者 閻世德)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