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云篇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一天后的13日中午,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公司董事長陳光標就已從武漢趕到了都江堰,他和公司員工們帶過去的60臺挖掘設備,“第一時間”趕到災區。在接下來的20多個日夜,陳光標寸步沒有離開,他親自救出了12名幸存者,背出了208個遇難孩子的遺體……陳光標不是“中國首富”,連“南京首富”都算不上,但去年他捐出了1.8億元,名列2008年中國慈善排行榜榜首,被稱為“中國首善”。
一次特殊的董事會
5月12日下午地震發生之時,陳光標正在武漢主持公司董事會。會議室有明顯的晃動。“我們當時只知道地震了,但不知道震中在哪,有多嚴重。大約3點左右,四川的一位朋友給我打來電話,說四川震了,很多房塌了,估計很嚴重。”陳光標說。
陳光標立刻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當即決定將董事會改為抗震救災研討會。
陳光標和公司董事商量:面對災難,公司能做點什么。
有人說:“那就捐款唄,除了這樣我們還能做什么呢?”
“我們這些年一直在做拆遷,對于房屋結構、倒塌房屋清除都有豐富經驗,我們的破拆隊在那里一定能派上用場。”陳光標說,“你們將心比心,如果是自己的家人、孩子壓在廢墟下,那是什么心情?”
在場的人都沉默了。
陳光標說服了股東,向正在江蘇、安徽等地的60臺準備分別前往山西、北京、天津進行拆遷工作的工程機械下達命令:“原地掉頭,開赴災區,將1/3原有的機械操作人員換下,把能吃苦、技術過硬的優秀員工調上去。”
為了保證隊伍在路上暢通無阻,陳光標要求所有人穿上迷彩服,戴上自制的紅十字會胸卡,并在每輛車上都掛上自己在廣告公司趕印的“中國紅十字會抗震救災專用車”的條幅。
“后來有些人質疑我,說我沒有得到紅十字會的授權就擅自掛上紅十字會的牌子。但特殊時刻,誰還顧得了那么多?我們要不這么弄,誰讓我們進去啊?”陳光標激動地說,“我又不是去詐騙,人命關天!”
13日下午3點,陳光標帶著200萬現金支票先行趕到成都,他提出25萬現金,并在朋友的幫助下,在四川省公安廳門口購買了對講機、擴音器等物品。帶著這些東西,他和朋友一起驅車前往都江堰。
一路上,他們不斷遇到受災的老百姓徒步撤離災區,每次他都讓朋友停下車,給每一個受災群眾發現金。少則100多則上千,不一會兒,他取出的25萬現金就發出去10多萬。
“捐到慈善機構的錢需要一個過程才能到災區人民手中,但現在他們什么都沒有了,這點錢能讓他們買吃的喝的,也是最直接能幫到他們的。”陳光標說。
5月14日下午3點,地震發生后48小時,陳光標的60臺工程機械,包括挖掘機、推土機、吊車等,經過千里跋涉抵達四川災區。這是第一支抵達災區的民間救援隊,他們幾乎與解放軍同時開進災區。
這支隊伍,在“72小時黃金救援時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支優秀的救援隊
5月14日下午1時,先期到達的陳光標步行8公里來到受災嚴重的北川中學。盡管已經有心理準備,但眼前的景象還是讓他驚呆了——隨處可見從廢墟中伸出來的手、腳、頭,許多學生的身軀被壓在廢墟下。“看到那種景象,任何人都不會平靜,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顧一切地去救那些孩子。”回憶起當時的場景,陳光標目中含淚,聲音嘶啞。
現場有一些當地群眾和救援隊,但不太了解樓房結構。當時大型設備尚未進入,許多人只能用鐵鍬、鎬頭等原始工具救援,進展緩慢。
陳光標和朋友找來一個千斤頂,把樓板一點一點頂開,然后在縫隙中墊上磚塊,就這樣,他親手從廢墟里救出了5名幸存的北川中學學生。
陳光標還不斷地用剛買的擴音器向困在廢墟里的幸存者喊話,鼓勵他們要堅強、不拋棄、不放棄。當天他一直忙活到第二天凌晨3點。
后來,救援機械終于來到了現場。陳光標給120名操作手開了一個小會,向員工們承諾:他們在災區工作的工資,將從平時的每月5000元增加到2萬元,而且每5天發一次。這極大地鼓舞了士氣。
陳光標的救災腳步一刻也沒有停留。14日與15日在北川救災,16日去了德陽、綿竹和東方汽輪機廠,17日就趕到了汶川的映秀鎮……陳光標一面親手救人,一面指揮工程機械疏導交通,他是救災現場最繁忙的人之一!
在緊張的二十幾天里,陳光標親手救出了12名幸存者,背出的學生遺體達208具。陳光標還能向記者清楚地叫出幾位幸存者的名字:曹磊、楊麗萍、尚翠蘭……
而陳光標帶領的救援隊,則一共救出了131位幸存者,背出6000多具遺體,清理了倒塌建筑4千方,這支隊伍是災區救援營救成果最突出的一支民間救援隊。
一次難忘的握手
5月23日清晨5時陳光標從成都市趕往綿陽發放收音機,上午9時許在綿陽市九洲體育館安置點見到了前往九洲帳篷學校看望恢復上課師生們的溫總理。
“你叫陳光標嗎?我早就聽說過你,我知道你,你是有良知、有感情、心系災區的企業家,我向你表示致敬。企業家不但要有經營的理念,還要有愛心,有靈魂。謝謝你們!”總理緊緊握著陳光標的手,一字一句深深溫暖了陳光標的心。
陳光標對總理說:“國家遇到了危難,是考驗我們企業家的時候了。幫助災區人民,是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陳光標至今仍清晰地記得和總理交談。他說:“企業家做慈善,重要的是要能被政府、社會所認可。總理對我說的話就是對我做慈善多年來最大的認可,讓我覺得所做的一切都值了。”
當時,在現場采訪的江蘇人民廣播電臺記者王一茗錄下了全部對話。王一茗說,在交談過程中,溫總理與陳光標的手始終是緊緊握著的。
一個未說出的愿望
陳光標還向記者說起了他與北川中學的另一個淵源。
早在今年4月,四川省北川縣教育局局長尚勇和北川中學的老師在媒體上看到了陳光標在中華慈善頒獎典禮上受領“中國首善”榮譽的消息。陳光標的事跡感動了他們,尚局長和老師們決定,5月底親自到南京拜訪一下這位有愛心的慈善家,希望陳光標能為北川中學的孩子們捐贈200臺電腦,使孩子們能夠早日接觸到外面的世界。
尚勇把想法告訴了孩子們,他們當時都高興得跳了起來。然而,正當他們期盼電腦之時,5月12日,毀滅性的地震發生了。
成長篇
4月26日,“2008中國慈善排行榜”在京揭曉。一位在中國富豪榜排不進前800名的企業家——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光標,卻以1.81億元的年度捐贈額獲得“中國首善”的稱號。談到對慈善事業的理解,陳光標說:“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們企業家的今天,所以我們賺的每一分錢里都有國家的無形股份,我們應該與政府共同履行社會責任,與社會共同分享財富。”
憶童年 10歲男孩賣涼水攢學費
1968年的一天,陳光標在蘇皖交界的江蘇省泗洪縣天崗湖鄉西南崗村一戶普通農家呱呱墜地。那是一個以貧困“聞名”全國的地方,時至今日,那里仍是全國最貧窮的地方之一。
和眾多鄉親一樣,陳光標的家里極度貧窮,一家5口人擠在一個茅草棚里討生活。就在陳光標兩歲時,他的哥哥和姐姐先后餓死。這樣的經歷讓陳光標從小就對饑餓有一種莫名的恐懼,也在他心中埋下了告別貧窮、改變命運的決心。
10歲那年的暑假,陳光標的父母沒辦法再為上到小學三年級的兒子借到學費,不得不狠下心來讓兒子輟學幫家里干農活。為此,倔強的小光標鄭重其事地和父母談了一次話,“我知道家里困難,但我想上學。如果我能在暑假賺夠自己的學費,你們就讓我上學好嗎?”
現在看來,學生打工賺學費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在“文革”剛剛結束的那個年代,一個10歲的孩子想自己賺錢不啻于“白日做夢”。但為了不挫傷兒子的積極性,陳光標的父母點頭答應了他的請求。
于是,10歲的陳光標第一次開始了“靠雙手改變命運”的嘗試。在那個暑假里,他每天都用扁擔擔上兩個小桶,到距離集鎮兩公里的土井中打出清涼的井水,挑到集鎮上叫賣。“一分錢隨便喝嘍!”說起當年沿街叫賣井水的往事,陳光標的語氣中透出的不是唏噓感慨,而是自豪和得意——“那時我每天都挑水去賣,一天大約能賣五六十斤,兩個月下來賺了差不多五元錢。不僅兩元多的學費賺出來了,還成了村里最富有的孩子。”
“當時,聽媽媽說我家隔壁的小伙伴也因為交不起學費面臨輟學,我二話沒說,自己跑到學校幫他交了一元八角錢的書本費。當他媽媽看到那些書的時候,拉著我的手流下了眼淚,一個勁地和我說謝謝。這讓我第一次感受到幫助別人的快樂和自豪。”陳光標說,也就是從那時起,他許下心愿:如果自己今后有了錢,一定要幫助更多的人。
打那以后,陳光標開始不斷找尋賺錢的路徑,他經商的才干也開始一步步顯露。13歲那年暑假,他每天騎著自行車跑到10多公里外的安徽賣冰棒,每天能賺五六元錢。后來,他又開始販糧食,一天能賺300多元。到17歲那年的暑假,陳光標已經攢下了2萬多元,成為全鄉惟一的“萬元戶”。
述創業 為省錢在公廁刷牙洗臉
在做生意的同時,陳光標始終沒有荒廢學業,只要閑下來,他就會用功學習。1985年,他考入南京中醫學院,畢業后被分配到南京中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工作。隨后的幾年里,陳光標又先后在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應用開發中心、南京紅光醫藥公司任職。在當時,這些都是讓人羨慕的安穩工作,但胸懷大志的陳光標根本不安于現狀,他要自己創業。
“剛開始摸不著道道,沒找到什么創業的捷徑。眼看著腰包一天天癟下去,真著急呀!”盡管如此,陳光標仍徘徊在南京街頭,咬緊牙關告訴自己不要放棄。他暗暗發誓:“我一定要成功,死也要死在外頭。”
上天終于眷顧到這個倔強執著的小伙子。26歲那年,陳光標一天在街上閑逛時,在一家藥店門前看到許多人正圍著一臺袖珍儀器咨詢,那是新上市的耳穴疾病探測器,將電極夾在耳朵上,就能診斷出身體的哪個部位有毛病。學醫出身的陳光標馬上嗅到了其中的商業價值,“那個儀器不夠直觀,如果能讓患者親眼看到問題所在,會更受歡迎。”
說干就干,第二天,陳光標懷揣身上僅有的3000元錢,請來南京中醫藥大學和南京師范大學物理系的專家,按照自己的想法對耳穴疾病探測器進行改進,通過安裝顯示器,讓患者直觀地看到身體發生病變的部位。就這樣,一部名為“跨世紀家庭CT”的電子疾病探測儀面市了,并獲得了國家專利。
但此時的陳光標已經沒什么錢了,為節省開支,他花15元買了床被子和一張涼席,開始在南京街頭“練攤”,早上花兩角錢在南京老新街口百貨旁的公廁刷牙洗臉,晚上就露宿在金陵飯店旁郵電局的走廊上。那時正值盛夏,他每天頂著40多度的高溫,在新街口為路人檢測身體,每人收兩元檢測費,一天能賺百余元。兩個多月后,賺到萬余元的陳光標開始租房,生產銷售“跨世紀家庭CT”,并通過做廣告打開了安徽市場。1997年,他的第一家公司——南京金威利電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此后,陳光標的事業漸入佳境。
2002年,陳光標經一個偶然的機會得知,為配合2004年在南京舉行的第四屆華商大會,南京市將拆除老展覽館,另建新館,南京市相關部門正在尋找合適的拆遷公司。由于家中有親屬從事拆遷工作,陳光標決定加入這一行試試運氣。于是,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的前身——黃埔拆遷公司成立了。
經過招投標,陳光標拿下了老展覽館拆遷工程,當時政府方面的要求是一個月內拆除、以工抵料(政府不出錢,拆下來的東西歸施工方)。結果,陳光標一接手才知道,這看起來破舊的老展覽館簡直就是一座“富礦”,僅拆下來的廢鋼材就賣了400多萬元。刨去工人工資等成本,陳光標凈賺了285萬元。
接下來,陳光標把拆遷房屋這一循環經濟模式移植到廢舊家電、電腦、生產設備甚至高速公路建設方面。不斷擴展的市場為他帶來了倍增效應,也讓他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所在。他認為,自己現在所做的再生資源利用工作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慈善,是“為了子孫后代的慈善”。
談慈善
我們賺的每一分錢都有國家的無形股份
“什么叫真正的慈善?我認為那就是發自內心地幫助別人,同時使自己快樂的事業。”談起慈善這個話題,陳光標有很多感觸。
“我的父母都是農民,雖然家里非常貧窮,但他們從小就教育我要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陳光標說,自己現在熱衷于慈善事業緣于父母的言傳身教。“我8歲那年,弟弟降生了,媽媽的奶水不夠,但我親眼看到熱心的媽媽幫助同村一個奶水更少的母親哺育孩子。那時我很不理解,問媽媽為什么這么做。媽媽笑著說,你小時候也這樣啊,那時隔壁孩子的媽媽奶水不夠,我也喂過他呢。你要記住,我們雖然窮,但也要盡自己所能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談起“中國首善”的稱號,率直的陳光標說:“我連南京市的首富都談不上,更別提全省乃至全國首富了,但我卻是2007年中國捐錢最多的人。我的企業沒有一分錢銀行貸款,所有捐贈的錢都是我光明正大賺來的,我的慈善很陽光。我希望我們中國的民營企業家要把錢財看淡一點,人生很短暫,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要那么多錢干什么?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太多了。有的企業家說,捐款會影響到企業的發展,這是一種借口。想當年我一個月賺100萬,我拿出10萬回饋社會,幫助別人,能對公司的發展有多大影響?這么多年走過來,也有許多人對我熱衷慈善不理解,譏笑、諷刺甚至是謾罵一直圍繞著我,我都無所謂。這次參與四川抗震救災后,很多以前對我說三道四的人都被我征服了,他們向我豎起了大拇指。”
陳光標的手機彩鈴是他自己錄制的,那是我們都熟悉不過的國歌。“是鄧小平改變了我們這一代人的命運,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們企業家的今天,所以我們賺的每一分錢里都有國家的無形股份,我們應該與政府共同履行社會責任,與社會共同分享財富。”
從10歲時幫小伙伴交的1.8元書本費,到2007年價值1.81億元的捐贈,陳光標以實際行動實現著自己兒時“幫助更多的人”的心愿。近10年來(四川地震前),陳光標累計捐款捐物實際到位5.13億元,其中現金就高達3.76億元,共捐贈車輛93輛,捐建希望小學121所、鄉衛生院27個、養老院16所,為偏遠農村修建鄉村公路91公里。多年來,他還一直遵守著“搞慈善的地方不投資,投資的地方不搞慈善”的原則,堅決把企業利益和慈善捐贈分開。
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自己獨享;如果你有一桶水,你可以存放在家中;但如果你有一條河,你就要學會和他人分享。——這,是陳光標的座右銘。
尚勇本人還沒來得及向陳光標說出這個愿望,就在地震中不幸遇難了。
5月15日陳光標和綿陽電視臺的一位記者不期而遇,他從記者的口中得知了這個尚未完成的心愿。
“我當時眼淚就掉下來了,我甚至有些埋怨尚局長,為什么不早點來找我。”說著說著,陳光標在記者面前又一次流下淚來。
陳光標說,他已請綿陽電視臺記者轉告北川的孩子,尚局長雖然不在了,但陳光標一定會完成他這最后的心愿。“我不但要捐贈尚局長希望的200臺電腦,我還計劃給災區捐贈上萬臺教學電腦,幫助孩子們盡快從地震的陰影中走出來。”
陳光標和他的救援隊還從北川中學清理出了1000多本遇難學生的課本運回南京。“就讓這些書,給我們做個紀念吧。”
“災區開始重建了,我決定把帶來的60臺機械都永遠留給四川,支援這里的重建工程。我還要在這里捐建幾所希望小學,并親自參與給災區孩子建震不倒的學校。”陳光標說。
陳光標話家常
我對家人“欠很多”
和記者談到家里人時,陳光標覺得,對家人“欠很多”。
“你可能都不相信,這么多天里,我的家里人怕影響我,沒有給我打過一個問候的電話,還是我主動給父母妻兒打了兩個電話。”陳光標說:“我從小是被父母打大的,所以很怕他們,到現在和他們的溝通也不多。這次在災區我給父母打了個電話,說我在災區救人呢,父親只說了一句‘你做得對,一定要多救兩個(人)啊!’然后就把電話給掛了。”
陳光標的父親患有肺癌,目前正在住院等待手術。“父親急需做手術,他們都等著我回去再做手術,因為這個手術還是有一定的風險。可災區這邊總有太多的事情等著我去做,有更多的災民希望我能幫助他們。”說到這里,陳光標覺得很內疚,畢竟作為兒子,他應該更多地照顧父親。
“可能是對我這個人太了解了,知道勸我回去我也不聽。”陳光標頓了頓,把話題轉到了妻兒身上,“這次來災區,我夫人也沒有拖我的后腿,而且很支持我。”
“我5歲的小兒子5月18日(救災期間)唯一一次和我通電話,用稚嫩的聲音對我說:”爸爸要多救幾個幼兒園的小朋友啊。“
“你想我救多少呢?”
“救20個吧。”
我告訴他,我已經救了很多了,讓他放心。陳光標模仿著孩子的聲音,爽朗地笑了笑。
陳光標覺得,兒子讓他多救幾個人的話讓他很滿足,他認為孩子身上遺傳了他最希望留給孩子的“基因”——有愛心。(來源:京華時報)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