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上思縣的陳某把兒子送進戒毒所里接受強制戒毒,卻把兒子的命給戒掉了——陳某之子陳國岸因在戒毒所里逃跑,戒毒所所長決定對他進行懲罰,結果陳國岸在戒毒所里被活活毆打致死(《南國早報》7月14日)。這樣的新聞不是孤例,去年在海南省也有類似事件發生:一位老漢把吸毒的兒子送進戒毒所,沒想到5個月后身強力壯的兒子被打得下肢癱瘓。
新聞背后的事實是,個別強制戒毒所正在生產更劇烈的“毒品”:以折磨他人獲取快感。陳國岸遭到戒毒所所長、副所長指使的“倉霸”輪番毆打和“煙頭刑”、“蚊香刑”,指使者則在一旁一邊觀看,一邊偷笑。指使者和打手們被專制和暴力的“毒品”麻醉了。
古今虐俘事件之所以層出不窮,首先是因為這些事件總是發生在容易被人權遺忘的地方。由于吸毒人員處在社會的邊緣,使得其人身權利更不容易得到保障,更容易成為一些人獲得暴力快感的工具。在某些“虐俘門”里——吸毒人員雖不是戰爭中的俘虜,但他們是毒品的俘虜,所以將他們受虐待稱之為“虐俘”也說得過去——陳國岸們只有被打死打殘,他們的人權訴求才會被放大。
這其中還有復雜的社會心理原因在起作用。在一般情況下,吸毒人員被虐待,難以引起廣泛的同情,甚至有人私下說:一旦吸毒上癮就很難戒斷,整個家庭都要被拖垮,與其這樣還不如交給別人打死算了。我曾聽說一名吸毒者在就醫時被醫院“整死”,家屬卻放棄了訴訟,只拿了醫院為數不多的補償費,因為在悲痛的同時心里還暗暗感激醫院做了“好事”。正是這樣的心理成為“虐俘門”的推手,消解了吸毒人員應當享有的人權。
完善陽光執法制度,依靠堅定和持續的問責和新聞輿論監督,可以讓戒毒所的所長們減少一些“虐俘”的“毒癮”,但一旦染上這種“毒癮”同樣是難以戒斷的。目前一些研究制度的學者不再迷信制度決定論,因為制度對“黑箱”有影響,但不能根除“黑箱”的運作。對類似廣西上思縣戒毒所里的“強制戒毒”之毒,除了用制度影響外,還要下多種解藥。
我在參觀昆明市強制戒毒所時,發現教育對于毒品來說是更好的解藥。昆明強制戒毒所不是用打人這種原始手段進行強制戒毒,而是把戒毒所建設成為一所學校,讓戒毒所管理人員成為老師,讓吸毒人員成為學員。學員們在這里享有充分的人權,而且病有所醫、勞有所得,逃跑事件極少,相反“賴”著不走的學員頗多。簡單說來,這里的解藥是“心”,而不是簡單的強制。
貴州甕安的公安局剛被燒,卻沒有給某些警察敲響警鐘,確實到了談“心”的時候了。昆明的戒毒模式如果能夠盡快推廣到廣西、海南以至全國各地,相信戒毒所里發生的“虐俘”事件將會大幅減少。 (春城晚報 一揮)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