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根據中央的決定,縣(市、區)委書記大接訪活動在全國各地展開,受到了民眾的普遍歡迎。縣區委書記“開門接訪”,宗旨就是“傾聽民意”和“改善民生”,強調的是各級黨政領導特別是縣級領導化解社會矛盾的主導責任。主要領導帶頭深入群眾,親自接待群眾來訪,努力暢通民意訴求的渠道,集中解決人民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最大限度地化解影響和諧穩定的因素。
不穩定的現象和事件發生,固然有這樣那樣的具體原因,可從根子上說,還是當地政府或相關部門與群眾的溝通渠道出了問題,民眾的訴求遭冷落,矛盾積少成多,導致不穩定事件發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展大接訪活動,它呈現了與傳統信訪格局不同的政府服務觀,變上訪為下訪,領導干部不再是把自己關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里有選擇地接待上訪者,而是主動走近民眾,在一個敞開的公共權力空間,以海納百川的精神姿態傾聽民間疾苦,解決百姓難題,維護群眾利益。
任何社會都不可能徹底消弭社會矛盾,在社會劇烈轉型的當代中國,由于快速的社會變遷,社會矛盾也會大量出現。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政府的一個主要責任就是要為民眾提供合適的利益表達渠道,在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問題上,讓民眾以恰當的形式訴說自己的意見,表達自己的要求,政府及時吸收民意,滿足民眾合理要求,維護好群眾利益,讓社會矛盾消弭于政府傾聽吸納民意的過程之中。
任何一個健康穩定的政治系統,其子系統之間都會得以充分互動交流。政府與民意的充分溝通,就是政治系統內部良性互動的主要形式。這種互動過程,政府往往承擔著主導責任。這就要求政府主動保持與民眾溝通渠道的暢通,及時察覺社會矛盾,善于化解社會矛盾,而不是漠視民意,置溝通渠道堵塞于不顧,眼睜睜地瞅著社會矛盾逐漸積累,以至造成公眾情緒發泄的可能失控。
暢通溝通渠道,尊重吸納民意,越來越成為現代政府工作的常識,我們的政府也在不斷地探索拓寬這種渠道。應當注意的是,現有的溝通機制還存在著不太完善的地方,一些地方或部門,傾聽群眾的呼聲不夠,對群眾利益保護不夠,群眾還有這樣那樣的怨言和怨氣。扭轉這種被動局面,就要求政府和相關部門,不斷強化執政為民的責任意識,不斷創新民意溝通的新形式。
大接訪的實施,促使各級領導干部直接“沉”到基層,走進社會底層,對群眾的“哭聲、鬧聲、埋怨聲”努力做到“聲聲入耳”,以“關心、真心、貼心”的態度與民眾“心心相印”,切實解決基層民眾的“疑難雜癥”,同時還能面對面觀察和感知社情民意。我想,大接訪的深遠意義還遠不止于舒緩社會矛盾、暢通民意表達那么單一,它還會促使我們的各級領導干部在與基層民眾零距離接觸交流的同時,深思政府權力的來源,明晰政府的服務職能。要想徹底實現大接防的目標,長久地保持政民交流的暢通,撤除橫在領導干部與人民群眾之間的“樊籬”,更重要的還在于擴大人民民主權利。民眾的主動權和監督權越有力,政府的行政就會越高效,矛盾累積激發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少。(程鐵軍)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