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區的做法無疑是錯誤的,這是典型的亂攤派,是公共權力越出了自己的邊界,也是對消費者自主權的一種侵犯。我們不難設想,假如白云區的做法被承認是合理的,則等于承認政府有權指定消費者去購買任何一種他們認為需要購買的商品,此例一開,則政府今天要求市民買番茄,明天規定買白菜,后天更不知要讓他們買什么,市民從此做不了自己錢袋子的主,財產權利從此得不到保障。
不過,雖然白云區的做法是錯誤的,但出發點卻不無合理性———即政府有義務采取措施來保護菜農的利益,防止他們破產。我們同樣不難設想,假如番茄完全爛在了菜農手里,隨之而來將是菜農的大批破產,菜農的種菜積極性勢必大為降低,明年市民就可能會嘗到菜價高企的苦果。所以,問題不在于政府保護菜農,而僅在于既不應該、也沒有權利通過行政命令的方式來強迫市民來承擔保護菜農的成本。
既要保護菜農,又不能侵犯市民的消費者主權,政府有沒有兩者兼顧的好辦法呢?有的。在我看來,政府至少有兩個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一是政府自己籌措資金,按照能夠確保菜農收回成本的價格來收購番茄,這實際上相當于對種番茄的農民進行補貼。需要強調的是,由于農業事關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生產率又遠低于工業,因此由政府出面對農民進行補貼,是世界各國的通例。至于政府收購番茄的資金,可以從國家下發的惠農資金中劃撥,也可以由政府自己來開源節流,比如減少一些公款吃喝的費用和公車消費的開支等。收購到手的番茄,能夠銷往外地就銷往外地,不能銷往外地,也可以無償地分配給市民。
二是政府可以協調、指導菜農成立類似“番茄銷售協會”這樣的合作組織,以統一的價格銷售番茄,避免菜農相互間出現競相壓價的惡性競爭,自相殘殺。據“三農”
問題專家李昌平先生介紹,在韓國以及我國的臺灣地區,農民都是采取這種方式來確保農產品的價格、有效保護自己的利益的,這些地方的城鄉差距已經很小了。
從長遠來看,政府幫助農民的最好辦法,是為他們提供信息和市場方面的服務,避免生產的盲目性,同時制定優惠政策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待到番茄已經生產出來,堆積如山,眼看就要釀成重大損失時,政府才手忙腳亂地找銷路,甚至采取一些為法律所不允許的做法,這已經是屬于臨渴掘井了,并不足取。白云區政府應該引以為戒,其他地方的政府也應該從這一事例中得出正確的結論。(郭松民)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