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評論家勞倫斯·果斯曼說:“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使每個人搖身一變,成了記者、播音員、專欄作家、時事評論家甚至批評家。”信息化時代,最容易遭遇“傳言危機”。一方面是因為傳言的傳播速度奇快,另一方面是因為信息極其不對稱。在互聯網上,每個人都能成為“傳播員”,可真相往往大家都不明了。
近幾個月來,網絡、短信傳言引發的公共事件多次發生。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蛆蟲柑橘”:“告訴家人和同事朋友暫時不要吃桔子,今年廣元的桔子在剝了皮后的白須上發現小蛆狀的病蟲。”而在國際金融危機中,不實傳言甚至還成了“金融海嘯”的推手之一(10月28日新華社)。傳言很快就能從網絡下到現實生活中,比如借助手機短信轉發。
誰能想到,金秋到來,橘子紅了,“帽子”卻綠了!“蛆蟲柑橘”的傳言傳播很快,還從彼地波及此地。盡管蛆柑對人體并無多大危害,可許多人“談桔色變”,柑橘大量滯銷。
類似的農產品傳言危機事件已經出現很多次了,想必今后還會陸續出現。滯后的、錯誤的危機應對,付出的代價必然是慘重的。在我看來,經濟領域尤其是食品領域,今后需要把“傳言危機”成本列入生產成本,列入危機管理成本。
食品安全并無“零風險”。承認風險,才能有風險意識,才可能安排、準備各種風險防范的綜合成本。在成本安排中,只有事先已考慮了“傳言危機”成本,將其列入了預算,那么在傳言到來、應對危機之時,才不會從零出發、甚至束手無策。“預則立,不預則廢”,產銷商應該建立自己的“心理賬戶”,為可能的“傳言危機”留出成本,從而在傳言萌芽、危機初現之時能夠及時應對。
設立“傳言危機”成本,是信息時代社會環境使然。剝開“橘子”見到人心世道,當今人們扭曲信息的本領是巨大的。在非信息時代,“傳言危機”通常引發的是“花盆里的地震”,而現在絕對不同了。作為消費者的經濟人,總是面臨權衡取舍,你不能怪他們膽子小;如果政府職能部門只忙于“追查”謠言制造和傳播者,不去正視產生傳言的土壤“富營養化”,往往只能是“割韭菜”,事倍而功半。
真相稀缺,是公眾聽信傳言的大前提。對于政府部門來說,遮遮掩掩是沒有好果子吃的。如果能在第一時間把真相告訴公眾,柑橘有什么現實問題,對身體的危害有多大,這樣必然能取得主動。迅速反應、精準應對、堅決回擊,永遠是消弭傳言所必須做的。(徐迅雷)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