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街頭施粥攤,何以驚動多家媒體的報道,還有相關評論的熱議?仔細想來,耐人尋味的東西不少。我們并不缺少愛心,寬容的制度力量也在一步步成長。此時,我們需要的是給老人們以掌聲,同時也給自己一個力所能及加入其中的鼓勵
最近,一則社會新聞成為不大不小的熱點:兩年前,溫州鹿城區(qū)幾位退休職工支起了一個“紅日亭施粥攤”,堅持辦下來,從最初一天來喝粥的不過幾十人,到現(xiàn)在近600人,有收廢品的、撿垃圾的、裝修工、乞丐、流浪者、僧人,還有附近居民。
一個街頭施粥攤,何以驚動多家媒體的報道,還有相關評論的熱議?仔細想來,耐人尋味的東西不少。
這個街頭施粥攤的出現(xiàn)是偶然的嗎?且設幾個“假如”看。
先說操辦粥攤的幾位退休老人。假如當初他們退休之后,自得其樂于抱抱孫子,打打太極,養(yǎng)個鳥,遛個狗,而不“找這份累”,也就沒有這施粥攤;假如這些老人當初圖出名,這事也難以堅持兩年,而且,也無法解釋老人們“無師自通”地堅持辦事公開原則,每筆捐款都張榜公布,還把多余的錢買禮物送給福利院老人和聾啞學校的孩子。除了一顆熱心公益之心,找不出老人們出于別的什么動機,或者圖點什么。
再說另一些關鍵人物,假如當?shù)爻枪芑蛳嚓P官員當時有些小心眼兒,看了這施粥攤而“浮想聯(lián)翩”起來——“這不顯得溫州的窮人太多、我們的工作沒做好嗎?不是給溫州抹黑嗎?”“這不影響市容嗎?”諸如此類。只要當初有一位領導發(fā)句話——“取締”,這施粥攤也就不會堅持到現(xiàn)在。
還有,假如沒有周圍諸多好心人送米送錢,沒有米店無償供米,僅憑幾位收入有限的老人之力,這粥攤也支撐不了幾日。之所以說幾位老人“帶出了一支愛心隊伍”,是因為很多人可能沒有退休老人的空閑時間,但這并不妨礙大家擁有一顆志愿助人之心。在深入貧困山區(qū)支教的青年學生身上,在周末植樹揀垃圾的環(huán)保志愿者身上,在無償獻血者身上,在汶川地震后幾十萬自發(fā)前往救災的志愿者身上,在奧運場館內外的志愿者身上,我們都能看到一顆顆熱動的心。這個施粥攤,是給眾人提供了一個由“心愿”到“行動”的平臺。
一位民間環(huán)保組織的負責人曾說:“每個人心里都有對國家、對社會、對公共事務的關愛之心,這就好像潛在地下的泉水,看不見,渠稍一挖通,活水就嘩嘩地流過來了。”溫州街頭施粥攤即是這“渠”之一。而改革開放30年來諸多民間組織挖開了一道道大大小小的“渠”,使得藏在無數(shù)人內心深處的愛心之泉“嘩嘩流出”。
即使在溫州這樣經(jīng)濟并不貧困的地區(qū),同樣有度日艱難的窮困人群。國家現(xiàn)有實力決定了總有政府救濟不到的人群,總有一時顧及不到的事情。老人們看在眼里,很多人同樣看在眼里。諸多民間組織的出現(xiàn),就是在政府一時顧及不到的地方,動員起公眾的力量,去關照更多需要關照的人群,去填補經(jīng)濟社會建設邊邊角角的疏漏之處。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老人們未必知道這句話,但老人們在身體力行。依他們的收入,動輒給慈善晚會捐出幾百萬幾千萬元的事,他們干不來;依他們的體力,到震區(qū)扛麻袋、搬磚頭,也吃不消。老人們選擇了在家門口煮粥、施粥。慈善不分貧富,事情不在大小,這是幾位退休老人給我們的啟示。
我們并不缺少愛心,寬容的制度力量也在一步步成長。此時,我們需要的是給老人們以掌聲,同時也給自己一個力所能及加入其中的鼓勵。(劉文寧)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