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閱讀:這里是渝北區興隆場一出租房。他們有一對兒女:兒子22歲,女兒17歲。遺憾的是,兄妹身高都只有90厘米左右,同在4歲后不再長高,同在15歲便不能下地行走。為照顧兄妹,4年前,父親楊茂義將全家從該鎮杜家村搬到場鎮上。楊杰7年沒出門了,楊娟呆在家里也有兩年,他們很想出去透透氣,看看外面的世界,哪怕沿街乞討。可是,楊茂義夫婦堅決反對。
他們有一對兒女:兒子22歲,女兒17歲。遺憾的是,兄妹身高都只有90厘米左右,同在4歲后不再長高,同在15歲便不能下地行走。
病殘的兄妹拖垮了這個家,孩子們想外出乞討,好心人也勸說讓孩子出去“掙錢”,但是,他們堅決反對。為此,這個家進行著一場冷戰……
“娟,知道2月14日是啥日子不?”情人節過去好些天了,22歲的楊杰老想起電視節目里男子用99朵玫瑰抱得美人歸的浪漫事。
面對哥哥的提問,17歲的楊娟面無表情。
“傻瓜,情人節啊!”楊杰很興奮,妹妹仍沉默不語。其實,楊娟知道2月14日是情人節,但這對他們而言沒什么意義——身高不足1米,還不能行走。自從有人建議利用身體缺陷去乞討,楊娟一直在想怎樣減輕家里的負擔。
看出妹妹的心思,楊杰也沉默了。
這里是渝北區興隆場一出租房。為照顧兄妹,4年前,父親楊茂義將全家從該鎮杜家村搬到場鎮上。楊杰7年沒出門了,楊娟呆在家里也有兩年,他們很想出去透透氣,看看外面的世界,哪怕沿街乞討。可是,楊茂義夫婦堅決反對。
屠夫家里沒肉吃
飯桌上,一碗蘿卜、一碗青菜,還有一碟小菜。
2月27日,氣溫不到10℃。楊茂義一早出去賣豬肉,妻子林桂蘭安頓好楊杰兄妹后就忙著洗衣服。母親剛出門,楊娟就關掉暖氣爐。去年冬天,楊杰腳上凍瘡化膿,父親買回個暖氣爐,家里每月氣費一下增加了10多元。為省錢,只要父母不在楊娟就關掉暖氣爐,為哥哥和自己多穿兩雙襪子御寒。
電視里,女主持正和服裝師探討服飾搭配,楊娟拿起遙控板換了好幾個頻道——她不喜歡談情說愛、梳妝打扮的節目,最喜歡看電視劇《我愛我夫我愛子》,楊娟說在這里面能找到母親操勞的影子。楊杰呢,正認真地看《天堂的鑰匙》這本書。
窗外,寒風帶著冷雨敲打著玻璃,楊娟再沒心思看電視——75公斤豬肉父親賣了3天,她擔心當天還賣不完。“這頭豬賣完賺60元。”楊娟算好了賬,因兩人搭伙,父親只能分30元。這是家里唯一的經濟來源,兄妹吃藥、房租、爺爺奶奶養老都指望這個。開年一月楊茂義只賣了5頭豬,到手的錢不到200元。
“今天生意好嗎?”下午1點,楊茂義回家了。每天父親歸來,楊娟老這樣問。父親稱買賣不錯,卻在冰箱前磨蹭了好半天。楊娟知道,肉沒賣完,還得放回冰箱。
飯桌上,一碗蘿卜、一碗青菜,還有一碟小菜。雖然冰箱里塞滿豬肉,林桂蘭卻舍不得煮。
“我們還是想出去要錢。”楊娟舊話重提。母親夾起一片蘿卜放到楊娟碗里:“吃你的飯。”
楊杰接過妹妹的話:“說不定比爸爸賣肉收入多。”
“人比桌子矮,路也走不得,還去要錢?”話一出口,楊茂義就覺得語氣不妥。
飯桌上,一陣沉寂。
袖珍兄妹長不高
哥哥22歲,身高91厘米;妹妹17歲,身高88厘米。
楊杰生于1987年,兩歲時說話走路都正常;4歲時出現異常——胸部前凸,左右手腕柔軟無力,身高長到91厘米、體重增至15公斤后就再沒增加。
兒子殘疾了,楊茂義夫婦獲準再生一個。1992年,楊娟出生,說話、走路一樣順利。同樣到了4歲,也出現與哥哥一樣的癥狀,身高長到88厘米,體重至14公斤之后再沒增加。
“孩子身材矮小但腦瓜子聰明。”伯母蔣才蓉說,楊杰小學、初中從來都是步行上學,每科成績都在90分以上。到了15歲,楊杰因不能行走輟學。楊娟的成績也不錯,后因哥哥病情嚴重,家庭經濟拮據,小學畢業就輟了學。15歲時,她又步哥哥后塵,行走困難,生活不能自理。讓人欣慰的是兄妹能算賬、記賬:父親賣肉成本多少、收入多少、盈利多少,他們算得分毫不差,記得一分不錯。
楊杰兄妹為何會遭遇同樣命運呢?1994年3月17日,重慶醫科大學兒童醫院對兄妹的檢查意見為:骨骼改變,可能為粘多糖病。據了解,這種病多見于近親結婚者后代,多有家族史。但杜家村支部書記李耀文介紹,楊茂義的妻子林桂蘭是四川鄰水縣人,他們不是近親結婚;且楊家7兄弟和林桂蘭娘家6兄妹后代都無類似情況。
“讓他們去乞討吧!”病殘的兄妹拖垮了這個家,楊茂義的舅母建議,干脆讓他們去乞討,不但減少拖累,說不準還能掙回不少錢。
不想再拖累父母
即便治不好病,他們也愿意為父母討些養老錢。
兩年前,這對兄妹就有個掙錢的機會——外地一歌舞團見二人身材奇特,還有文化,便有意請他們當演員。楊茂義拒絕了這番好意,兄妹倆也舍不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
然而林桂蘭一場大病,改變了兄妹倆的想法。前年6月,林桂蘭患心肌梗塞。丈夫一直忙生意,她強忍著病痛,一邊照顧兩個孩子,一邊打理農活。后因病情惡化,才不得不住進醫院。
“沒媽的日子真難過。”林桂蘭住院了,楊茂義一邊照顧妻子,一邊伺候兩兄妹,還要打點生意。炎熱的夏天里整整一周,兄妹倆沒洗一次頭、沒洗一次澡、沒換一次衣服。當林桂蘭回到他們身邊時,一家人哭了。
從客廳到廁所不到5米,楊娟要歇三次氣;哥哥更是寸步難移,完全靠人抱扶。兩人吃飯、睡覺、穿衣、洗臉、上廁所、洗澡等都要人伺候。
“他們倒了怎么辦?”楊娟和哥哥最擔心爸媽生病。楊娟告訴記者,現在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重新站立起來,減輕大人的負擔。他們知道,這要很大一筆錢,憑爸媽現在的收入根本辦不到。
如今有人建議乞討要錢,兩兄妹覺得是個好辦法——興隆鎮離主城很近,他們的遭遇一定會得到好心人的幫助和關愛。
“不想再拖累父母。”楊娟說,她和哥哥的病情越來越嚴重,也許不能為父母養老送終。即便治不好病,他們也愿意放下尊嚴、拖著病殘的身軀,為父母討些養老錢,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
兒女不是搖錢樹
“他們飽受病殘的折磨,再不能經受心靈的煎熬。”
楊杰兄妹的想法遭到父母強烈反對。
“我們也想他們重新站起來。”楊茂義夫婦的精力全花在這對苦難孩子身上,雖然起早貪黑精心護理,但他們的病情卻日益嚴重。楊茂義說,他們也想兒女長大成人、談婚論嫁;也想兒女為自己養老送終,可再怎么也不能把親骨肉送去過那種顛沛流離、遭人白眼的生活,“他們飽受病殘的折磨,再不能經受心靈的煎熬。”
一次,楊茂義在兩路城區發現很多人圍觀一名沿街乞討的殘疾兒童。有的盤問身世,有的慷慨捐錢,有的卻帶著鄙夷目光審視這個兒童。
“就是個騙子”、“養不活就莫生噻”、“父母想發財”……圍觀者七嘴八舌的議論好似說給楊茂義聽一般,深深刺痛了他的心。看著面前可憐的孩子,楊杰兄妹的影子好像就在眼前晃動,在人們鄙夷的目光下乞討……楊茂義擠進人群,給了2元錢,轉身離去。
經常在城區做生意的鄰居倪興權告訴楊茂義,主城那些沿街乞討的每天收入至少50元,他曾建議楊茂義帶楊杰兄妹到城區乞討要錢。
“即便治不好孩子們的病,也該為夫妻倆老了找一筆錢。”倪興權說,憑楊杰兄妹的真實情況,肯定能掙到不少錢,至少比殺豬賣肉強,可楊茂義就是不聽。
“你們是爸媽的寶貝,不是搖錢樹!”楊茂義與妻子發誓不讓兒女出門乞討。
“太感人了!”杜家村婦女主任劉靜說,遇到類似楊杰兄妹的情況,有的父母會把這種負擔推向政府和社會,但楊茂義夫婦卻咬牙硬扛下來——夫妻倆沒日沒夜辛勞,并且這種付出隨著兄妹病情的惡化很有可能落個人財兩空。但他們拒絕好心人建議,寧愿自己吃苦,也要讓這對兒女有尊嚴地活著。劉靜告訴記者,目前當地政府已給兄妹落實了低保政策,并將隨時關注這個困難的家庭。 (彭瑜 冉文)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