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到,解放初的時候,我家還是億萬富翁呢!”昨天,杭州老股民吳先生捧出父親1954年買的一張張股票,和記者開玩笑。不過,經過幾十年的變遷,吳先生聽說這些股票要兌現不大可能,他想知道這些股票有多少收藏價值。
2000多股股票 市值達1.2億多元
吳先生的父母都剛過世不久。據吳先生介紹,他的父親生前是一位名醫。前段時間,他在整理父母的遺物時,從箱底發現了這些股票。記者數了一下,其中500股的股票4張,50股的股票4張,10股的股票3張,還有1股的股票1張,合計12張、2231股,保存得非常整潔、完好。不同股數的股票顏色不一,按股份大小分為黃、綠、紅和藍色。
票面的正上方印著“公私合營浙江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字樣。公司地址為杭州市中山中路477號,“所營事業”包括土特產加工及運銷、興辦工礦事業、投資、接受代購代銷及其他委托事項。公司資本總額為人民幣140億多元,股份總數250750股,每股金額5.6萬元。公司董事長史列青,副董事長金洞章和翁誼安。股票的登記日期為1954年1月1日。
股票上登記的股東名字為祥泰洽記,股東賬號為2305號。翻看股票的反面,在過戶表一欄寫著:1954年7月8日過戶。按每股5.6萬元計算,這些股票市值達到1.2億多元呢!
查閱歷史資料,1954年時的1萬元人民幣舊幣只相當于后來的1元新幣。盡管如此,折算成新幣后,這些股票的市值仍達到12493.6元,吳先生家看來家底頗豐。
連續12年分紅 收回大部分投資
“當時的股票還挺規范的。”吳先生指著背面的付息記錄說道。仔細查看付息記錄,公司1953年到1956年系每年付息,1956年分上半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三次付息,1957年開始則是每季度付息,最后一次付息是1966年第三季度。剛開始的時候,年息為6%。而從1956年起,“按中央規定,定息按年利率5%計算。”如果不計算復利,到1966年,當初的1.2億多元投資已收回大部分本金。
最讓記者感興趣的是公司分派股息的辦法:公司每年盈余除繳所得稅、彌補虧損及折舊外,先提20%作為公積,再分派股息。其中,股東紅利及董事監察人及經副理酬勞金60%,職工福利基金及獎勵金15%,改善安全衛生設備基金15%。余下的10%由董事會擬定用途,提請股東會通過辦理。如果年度出現虧損,等余盈彌補虧損后酬情補發。
“看來,那時候公司非常重視對股東的回報,對職工的安全、衛生也比較重視。”對比現在的一些上市公司,吳先生感慨道。
公司已成歷史 老股票有一定收藏價值
經過記者多方打聽,得知“浙江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系杭州土特產集團有限公司的前身。據了解,浙江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創建于1954年,之后先后經過集體企業、全民企業等身份的演變。2001年企業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2008年又完成了集團的組建。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的時候,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原來的公私合營變為了集體企業,再后來又變成了全民企業(國有企業)。公司原來每年都分紅,后來‘文化大革命’開始,分紅也就停止了。”該公司一位姓王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之前也有個別人拿著那時的股票,向我們咨詢這些股票有沒有價值。”
杭州一位股票收藏迷告訴記者,我國的股票,最早清代時候就有了,而民國時間發行的股票數量很多,至少有上千家。至于建國以后發行的股票倒是相對較少。
這位收藏迷說,股票收藏跟郵票等類似,物以稀為貴。“如果是清代或革命蘇區時期發行的股票,那就值錢了。民國時間的股票,因為數量多,一般只要幾百元就能買到。”另外,發行股票的公司的知名度、股票是否成套、有沒有分紅或過戶記錄等,都是衡量股票收藏價值的依據。從吳先生家的股票情況看,雖然公司的知名度不高,現在也沒有發行上市,但其種類較多,有完整的分紅和過戶記錄等,應該還是有一定收藏價值的。本報記者 王燕平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