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年12月27日 10:4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解說】12月26日晚,中國政府宣布,將于2023年1月8日起,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方案還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更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為何更名?為何實施“乙類乙管”?記者就此對相關專家進行采訪。
【解說】疫情發生之初,中國將新冠病毒判斷為乙類傳染病,但提級采取甲類傳染病的管理方式。“乙類甲管”和“乙類乙管”有何區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教授魏晟介紹,二者側重點不同。
【同期】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教授 魏晟
從傳染病防治法的角度而言,它的管控措施、報告的時限要求都是有很大區別的。大家知道甲類傳染病就兩種,霍亂和鼠疫,甲管主要是在防。“乙類乙管”重要的就是在于治療,而且病人主要是一種被動發現,就是病人去就診,由醫療機構發現,然后報告,報告完了之后就來治療他,不是像我們以前那樣要在社區里去篩他,策略是不一樣的。
【解說】回歸“乙類乙管”后,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實行隔離措施,不在判定密切接觸者,不再劃定高低風險區,對新冠病毒感染者實施分級分類收治,檢測策略調整為“愿檢盡檢”,不再對入境人員和貨物等采取檢疫傳染病管理措施等。
【解說】魏晟表示,回歸“乙類乙管”后,短期內會有不少老年人感染和醫療資源擠兌風險,在此之前,應做好藥品、醫護等醫療資源的準備和動員。
【同期】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教授 魏晟
從醫療上來說,我們要針對這些老年人所需要的這些重癥的藥品,重癥所需要的醫護資源,包括病床的準備,都要進行積極準備和動員,就是應對這種可能來的感染的高峰。
【解說】記者注意到,中國政府在這份方案中還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更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魏晟認為,隨著人們對新冠病毒認識的深入和目前感染后臨床特征的變化,“肺炎”已經不能反映新冠的全貌。
【同期】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教授 魏晟
“肺炎”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表現,但是它并不是唯一的表現,而且絕大部分不會發展成肺炎,所以你把它定義成“肺炎”的話,不能夠反映它感染的一個全貌。所以我覺得它(“肺炎”)變成一個“感染”的話,我個人覺得對它認識就更全面了一些。
【解說】談及三年來中國對新冠病毒“乙類甲管”的措施效果,魏晟表示,中國實施的“乙類甲管”政策,頂住了早期阿爾法和德爾塔這些致病性較高的新冠病毒的侵襲,維護了廣大國民的健康,它的重要性和意義不容質疑。
【同期】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教授 魏晟
我們國家其實展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主義的體制的力量,你一個重大的突發公共事件,尤其是這種危害不太明確,或者說危害很嚴重的傳染病的侵襲的話,我們國家就有相當好的經驗和措施,這些可以應對。如果將來再有類似的事情的話,我相信我們國家也可以做得很好的。
記者 劉超 北京報道
責任編輯:【羅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