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年05月10日 14:58 來源:中國新聞網
5月9日,第三屆“東西問智庫”對話活動在北京舉行。本次活動以“發現彼此:中法建交60年”為主題,中外專家學者圍繞中法文明互鑒展開深入探討。
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錢乘旦指出,19世紀中葉開始,中國的知識分子有意從法國學習社會制度變革的歷史經驗,雙方的彼此“發現”不斷邁進。
法國漢學家魏明德將中法文明比喻成“美酒”與“好茶”,因為不同,所以有“互見”的可能和“互鑒”的價值。
“想象”是不同文明交流的關鍵,但“誤讀”也隨之產生。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大華講席教授楊慧林認為,“誤讀”背后的根源是二者理解世界方式的不同。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余中先看來,認識“他者”,是為了更好地認識“本我”。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中國歐洲學會會長馮仲平認為,“誤讀”不可怕,但可怕的是缺乏去相互了解的愿望。應該從了解對方入手,中國和歐洲才會變好,世界才會變好。
央華戲劇創始人、藝術總監、導演王可然在談及他所制作的話劇《悲慘世界》走向歐洲上映的過程中指出,合作的過程就是發現彼此“相知”的過程。
第三屆“東西問智庫”對話活動由中國新聞社主辦,“東西問智庫”和《中國新聞周刊》承辦。
記者 劉超 王潮 貢確 北京報道
責任編輯:【周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