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年03月29日 18:3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近日,走進荊州市中華鱘保護中心,數十個循環水養殖池中,不同規格的中華鱘幼苗成群游弋。
中華鱘,作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長江珍稀特有魚類保護的旗艦物種,享有“水中大熊貓”美譽,更是長江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重要“晴雨表”。然而,受多種因素影響,中華鱘自然種群數量銳減。2017年以來,長江中已連續多年未出現中華鱘自然繁殖活動,保護形勢異常嚴峻。
據了解,荊州現有子一代中華鱘1600余尾,占全國總量半數以上。近三年來,包括該中心在內的3家荊州中華鱘保護單位累計向長江干流放流中華鱘子二代超100萬尾,為野外種群補充奠定基礎。
目前,荊州在中華鱘保護工作方面,已初步構建涵蓋水質監測、性別鑒定、病害診斷、疫苗研發、放流追蹤等多維度的立體防護網。2024年,荊州市中華鱘保護中心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中華鱘種源保護繁育基地、中華鱘人工放流苗種供應基地。
正在建設中的中華鱘保護中心荊州基地將于今年底完成項目驗收。該項目通過建設中華鱘室外保種池、苗種培育車間、中華鱘繁殖車間及中華鱘科普館,完善中華鱘繁育和幼魚培育功能,加強中華鱘科普宣傳,提升珍稀瀕危物種資源管護與保護能力,未來,基地每年將培育適宜于增殖放流規格和體能的中華鱘幼魚60萬尾以上。
吳淘淘 湖北荊州報道
責任編輯:【羅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