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年04月23日 12:05 來源:中國新聞網
【解說】瀾湄六國同飲一江水,命運緊相連。近日,綠色瀾湄計劃:瀾湄綠色低碳與可持續基礎設施圓桌對話在北京舉行,專家齊聚共論瀾湄環境合作話題。
【解說】瀾湄合作啟動以來,在眾多領域取得積極進展,成為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次區域合作機制。當前瀾湄國家共同面臨氣候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挑戰,亟待進一步加強區域可持續基礎設施合作。
【同期】瀾滄江-湄公河環境合作中心/中國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處長 李霞
什么是可持續的基礎設施?用最通俗的語言來解釋,就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以及環境保護之間協同治理的基礎設施,除了傳統的硬件基礎設施,也就是傳統型基礎以外,其實還有像軟聯通、貿易環境(等)。環境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交叉型的科學要素,其實它是跟發展議題密切相關的?,F在主要是三大核心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還有海洋垃圾。每個國家其實我相信都在考慮如何使自己的基礎設施更好的去有彈性,有韌性,能夠適應現在整體氣候的變化。
【解說】如何助力各國氣候韌性基礎設施建設,深化瀾湄環境合作。專家們認為,可以從資金投入、知識共享、項目示范等多方面入手。
【同期】世界資源研究所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 方莉
瀾湄六國共同面臨的挑戰是怎樣實現公平的更加有效的轉型,怎么重新調整我們的經濟能源結構。財政和金融的支持,支持我們更加韌性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支持電網的升級以及可再生能源的投資等等。
【同期】緬甸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部環境保護司副司長 San Oo
各國家應該開展戰略性的合作。低碳和綠色的發展,從這個角度我們要來分享知識,要提供技術援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打造相關的路線圖。
【同期】瀾滄江-湄公河環境合作中心/中國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處長 李霞
希望每個國家都把自己的方案可以貢獻出來,使六個國家之間有更好的交流。其實過去有很多人都在說,國際合作是否就主要集中在(圓桌)對話和能力建設,但我相信瀾湄合作,它闖出了一條不同的路,有很多小而美,特別是強調people to people(人與人之間)社區型的項目。
【解說】近年來,在瀾湄六國共同努力下,綠色低碳和可持續基礎設施共享平臺、生態學校、氣候使者等示范項成效顯著,未來瀾湄環境合作也將更加深入。
【同期】中國生態環境部國際合作司亞非處處長 周軍
在去年(2021年)瀾湄六國外長共同發布的《關于加強瀾滄江-湄公河國家可持續發展合作的聯合聲明》中,也提出了共建瀾湄綠色低碳與可持續基礎設施共享平臺。
【同期】中國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對外合作與交流處處長 陳志華
在湄公河地區,我們與緬甸、老撾、柬埔寨等國家已經簽署了合作文件,提供環境監測設備,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等)。我很高興告訴大家,下周我們和老撾共建的賽色塔低碳示范區將正式揭牌,這些舉措將切實推動湄公河國家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同期】中國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副主任 李永紅
2022年是瀾湄環境合作中心成立5周年,也是我們第一期瀾湄環境合作戰略的收官之年。我們還將繼續做好協調工作,根據各國實際情況,確定未來5年優先合作領域和行動框架,拓展更多務實合作,助力區域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
記者 程宇 北京報道
責任編輯:【何三禮】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 11000002003042號]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9978800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