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年11月14日 08:24 來源:中國新聞網
【解說】11月13日,2023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暨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活動在北京通州舉辦,在活動開幕式上,多位文化專家圍繞京杭大運河的文化傳承與發揚進行了探討。
【同期】國家行政學院原副院長、教授 中華詩詞學會會長 周文彰
千年大運河發展到今天,它的供水灌溉功能還不能替代,它的交通運輸功能在逐漸弱化,而它的文化旅游功能正在日益加強。現在弘揚運河文化最重要的,我們要繼續發掘整理它的精神內涵,比如統一、多元、凝聚、包容、開放等等,所有這些正是運河文化精神的內涵實質,在今天這個新時代仍然是我們所需要的重要精神文化元素。
【解說】京杭大運河始建于春秋時期,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除了農業灌溉和交通運輸,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文化發展與交流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
【同期】浙江省作協主席、杭州市文聯主席 艾偉
在我的理解當中,大運河是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之間的一個紐帶。中華文化起源于中原,這個文化通過運河和其他途徑到了江南,江南的山水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入到這個文化的肌理當中。江南已經是中國文化當中的血肉,我們今天的經驗其實和歷史文化傳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某種程度上是歷史文化塑造了我們今天的生活。
【解說】京杭大運河既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同時也見證著當代社會不斷向好的發展。隨著運河科學治理工作的推進,沿岸的居民生活也正在變得越來越好。
【同期】國家一級編劇 馬繼紅
早在20多年前,拱宸橋它其實并不是像大家所看到的這樣,它當時是一個工業區,周邊有許多的工廠,所以工廠就把污水排進河里。當時的這個拱宸橋,它實際上橋體破爛不堪。新世紀之后,開始了運河全面的治理。它周邊的工廠都被遷走了,然后這個留下的廠房就打造成了各種各樣的博物館,現在已經達到了推門見河、開窗賞月。
【解說】京杭大運河是歷史留給今天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遺產銅雕領域代表性傳承人朱炳仁表示,傳承和發揚這項遺產,最重要的是要給遺產注入當代文化。
【同期】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國家級非物質遺產銅雕領域代表性傳承人 朱炳仁
大運河歷史上留下的很多的文化遺產是非常了不起的。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是運河里面很重要的一塊,所以我希望的就是我們怎么把自己的,尤其是工匠,那些傳承人,怎么把自己的文化留給大運河,留給歷史,留給后代,這塊上面我是也努力地在實踐。
謝龍飛 北京報道
責任編輯:【孫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