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QFII”的開通或只差臨門一腳。
記者從多渠道了解到,首只人民幣基金最快將于本周在港發售,基金發行規模大約40億至50億元人民幣。作為未來投資A股的熱身產品,該基金將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目前暫時投資香港已有的人民幣儲蓄產品及債券產品,同時也為將來投資在港交所掛牌的人民幣計價股票和ETF、內地A股預留空間。醞釀已久的“小QFII”計劃——在港中資金融機構發行人民幣基金,募集人民幣資金投資內地A股市場,邁出關鍵性一步。
“全民”備戰
“小QFII的推出是遲早的事,現在要做的不是猜時間表和額度,而是提前布局。”一位中資券商高層表示,“越早發行人民幣基金,可以越早與買方建立聯系,提前打通基金銷售渠道,一旦小QFII獲批,就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籌集到人民幣資金,搶占先機。”
眼下,幾乎所有在港中資金融機構,即中國內地金融證券企業(包括內地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中資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以全資或控股方式在香港設立的香港分支機構,均已陸續開始備戰“小QFII”。
記者在國泰君安(香港)了解到,該公司在新修訂的《香港人民幣業務的清算協定》簽署后,迅速在中銀香港、匯豐及渣打三間銀行開立了人民幣企業戶口,并推出了允許客戶直接存入人民幣買賣港股的服務。該行公司客戶部主管李光杰指出,雖然存入人民幣還是港元買賣港股的區別并不大,即使客戶存入人民幣,公司仍要根據當日的匯率,兌回港元進行交易,但此舉不僅能聚集人民幣資金,還能掌握哪些客戶手頭持有人民幣,一旦小QFII批下來,公司能夠在第一時間找到客戶。
其他券商當然也不甘落后,招商證券(香港)、申銀萬國(香港)等高層均向記者透露,已向中國證監會遞交了“小QFII”方案,并已就人民幣產品展開研究,為“小QFII”的推出做準備。
本輪“小QFII”備戰中,銀行系券商自然也不會缺席,早在去年年底向中國證監會報送第一輪方案時,銀行系券商就開始四處招兵買馬,網羅中資股研究人才,壯大資產管理部及研究部,為投資內地做準備。
其中,中銀國際控股與英國保誠集團合資成立的資產管理公司中銀保誠,在今年上半年一口氣推出了3只公募基金,且躊躇滿志地計劃搶灘首日人民幣基金,但由于基金結構過于復雜及匯率風險披露等問題,最終未獲香港證監會批準。據了解,中銀保誠原打算在新修訂的《香港人民幣業務的清算協議》簽署翌日,就推出以人民幣結算的開放式基金,將募集到的人民幣資金轉換成港元后,投資在港上市、以港元計價結算的A股ETF。
另外,在港中資金融機構的新生力量——2008年以來陸續設立的內地基金公司香港分支機構,也借機加快了在港業務的擴張步伐。由于進入的時間晚,基金公司在港分支機構的業務大多限于發行私募產品、提供財務顧問等方面,“小QFII”議題的推出讓他們加快了申報公募基金產品的步伐。今年7月中旬,大成基金香港子公司大成國際申報的 “大成中證中國內地消費ETF”成功獲香港證監會批準發行,開創了內地基金公司在港發行公募基金的先河,該基金15日已成功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交易。
首發之爭
“小QFII”漸行漸近,誰將成為首批獲配置額度的機構,成為市場猜測的焦點。有機構人士推測,中國證監會很可能會從那些經其批準后在港設立、“血統純正”的中資金融機構中,挑選3-5家進行首批“小QFII”試點。
目前,經中國證監會批準在港設立香港分支機構的,券商系共10家,包括申銀萬國、國泰君安、海通證券、華泰證券、廣發證券、國元證券、國信證券、國都證券、安信證券及東方證券;此外,2008年4月8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在香港設立機構的規定》,允許基金管理公司可以根據自身業務發展需要,到香港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從事資產管理類相關業務。很快地,易方達、南方、嘉實、華夏、匯添富、大成、博時、海富通及華安基金相繼獲得證監會的批準,在香港設立了分公司、辦事處、子公司等各種形式的分支機構。
“從某種意義上說,小QFII計劃也是一項對中資金融機構的扶持政策,沒理由不先給親生兒子。”一位中資券商香港負責人稱,“首批很有可能就是從以上19家機構中進一步劃定條件選出。”
這位負責人認為,進一步的門檻很可能是擁有“公募牌照”。而香港并無公募牌照一說,任何持“9號牌”(就資產管理提供意見)的均可向香港證監會申請發行公募產品。但目前已發行公募基金的中資金融機構,只有國泰君安(香港)、海通證券(香港)、大成基金,以及中信國際、中銀國際與英國保誠合資的中銀保誠、有外資參股的中金公司。
“中銀保誠、中金公司雖非‘純正中資血統’,但資產管理經驗豐富,且地位特殊,很有可能以‘特招生’的方式躋身首批。” 該人士指出。(記者 時娜)
參與互動(0) | 【編輯:何敏】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