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基金半年報披露工作已結束一段時間了,統計數據顯示,全部基金本期利潤為-4397.5億元,僅次于2008年上半年,為歷史第二大半年度虧損額。分類型來看,偏股型基金成為虧損大戶,本期利潤為-2962.96億元,混合型基金為-1205.49億元,僅這兩類基金就占據虧損的94.79%。保本型基金和QDII本期利潤也為負值,只有貨幣基金和債券基金為投資者提供了相對豐厚的回報,其本期利潤分別為10.1億元、12.4億元。因此,除了貨幣基金與債券基金之外,其它類型的基金幾無分紅的可能。
2008年,由于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當年基金虧損高達1.5萬億,幾乎將基金行業此前10年的盈利全部吞噬。今年上半年,在股指暴跌26.82%的背景下,基金再次上演了巨虧一幕。
基金巨虧,意味著基民無法獲取分紅,同樣意味著基金凈值的大幅縮水。因此,基民的損失是實實在在的。但是,并非所有的參與者都是輸家,其中,基金管理費的提取由于只跟基金的規模掛鉤,而與業績無關,毫無疑問,基金公司無論如何都是贏家。60家基金公司,今年上半年提取的管理費就高達140余億元。
一個是基金的管理人,一個是基金的持有人,結局卻是天壤之別。基金公司在笑著數錢的同時,基民卻遭遇顆粒無收的尷尬,這就是目前基金行業的現狀。
其實,基金按規模提取管理費的模式早就遭到市場的廣泛詬病。此模式下,基金熱衷于發行新基金,而對業績沒有考核,其結果必然是基金公司的利益有保障,但基民的利益則無從談起。
說到底,基金像券商一樣都是靠“天”吃飯的角色。行情來了,基金同樣可以賺得盆滿缽滿,也可以為基金持有人創造“財富效應”,而一旦熊市來臨或行情不好,基金出現大面積虧損,亦是大概率事件。
牛市行情對于基金來說,堪稱“雙贏”。其一,基金在為持有人賺取收益的同時,不僅能夠獲取持有人的認同,而且,更由于“財富效應”,新基金發行亦要搶手得多,這就是為什么2007年某些基金能夠創造“一日售罄”盛況的根本原因。因此,對于基金來講,無論是牛市還是熊市,基金都是旱澇保收的。
國內基金行業如何發展,事實上才是更受關注的話題。近年來,公募基金經理轉投私募的消息不絕于耳,甚至于一些著名的基金經理也紛紛“公轉私”,從中也凸顯出現行基金管理體制的弊端與缺陷。排名壓力、激勵不足或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其體制弊病更應該受到重視。
基金虧損、基民買單,受傷的總是基民,是基金行業的特色之一。要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就要從基金提取管理費上“做文章”。鑒于基金公司本身生存的需要,雖然說目前將基金提取管理費與基金業績完全掛鉤還不現實,但從保護基民利益的角度,將基金的凈值增長率與管理費進行“比例掛鉤”則是可行的,如規定基金凈值增長率出現負增長時,其只能提取60%的管理費。如此,基金才會更好地為持有人服務,而不至于對基金業績抱著無所謂的態度。
參與互動(0) | 【編輯:陳薇伊】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