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退役軍人張國慶在深圳創辦君安證券,此后,君安在中國股市翻云覆雨長達五年。其咄咄逼人的態勢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達到高峰。在發跡于1996年至1997年的大牛市中,君安頻頻得手,尤其在長虹一戰中大獲全勝,攫取了超過40億元真金白銀的進項,君安也一度執市場之牛耳。
公開資料顯示,這家公司到1997年底的總資產達175億元,利潤7.1億元,當時在國內均名列第一。
此時之君安可謂如日中天,業界甚至將中國股市的這段時期稱為“君安時代”,而張國慶亦被尊為“君安之父”。
張國慶,1956年生,湖北人,1970年代自部隊復員之后,進入湖北人民銀行系統,1980年代從湖北人民銀行辦公室副主任的職位,調任深圳人民銀行擔任證券管理處處長,1992年8月創辦君安擔任總經理,1996年底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1998年1月辭去總經理職務僅擔任董事長。
君安在張國慶的領導下,成為國內最具創新意識的券商,一時領風氣之先。但張國慶曾經的部隊經歷,君安的神秘背景一直在坊間引起種種猜測。
君安證券設立之初,由包括軍隊企業在內的5家國有企業投資,注冊資本僅5000萬元。其中老股東合能集團,是君安股東中惟一有軍方背景的公司。國泰和君安合并后,合能的股東位置由慧能集團替代。
對于君安,業界不乏溢美之辭,《財經》雜志在其《君安震蕩》一文中描述:“在中國證券業的同行眼中,擁有2300多名員工的君安,屬于創新意識很強的證券公司。雖然也有不少議論認為君安操作'有些野’,但人們并不否認君安的人才隊伍、創造精神與杰出業績。”
1993年至1998年間,君安曾為100多家企業承擔A股、B股上市及配股業務,籌資總額近300億人民幣。君安在國內下轄60多家證券營業部,其交易量一直在深交所居第一、二位,在上交所亦在前六名之列,其國債交易量也居全國前十名。
君安從1996年起開始大力發展投資銀行業的購并顧問、海外融資等技術難度較大的業務。1996年以來,君安將其中層以上經理人員輪流脫產培訓英語,爾后陸續派至華爾街金融機構實習進修,更使人為君安高層的戰略眼光與雄心暗中贊嘆。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1998年7月24日,在坊間傳言多時之后,官方消息終于證實君安兵敗,在中國證券報以評論員文章形式發布國泰、君安兩大公司的合并消息時,字里行間道出了這樣的事實:“君安證券公司的個別領導人涉嫌違法,目前正在接受司法機關的調查。”
審計署查明張國慶等人“賬外違法經營隱瞞轉移收入”的總額在12.3億元左右,其中約2.3億元已在查處前夕返還公司。張先后動用5.2億元,獲得君安約77%的權益。
張國慶等君安高管在處理產權方面無疑展示了令人眼花繚亂的“財技”,雖然在今天這種MBO財技在中國企業已進行得如火如荼,甚至顯得平淡無奇,但在當時卻是君安首開先河的大膽創新。
君安證券在1997年進行增資擴股到7億。張國慶等高管借機進行一系列巧妙設計。經過安排,君安職工持股會變成君安證券的實際控股股東,持股比例達77%,原大股東合能集團持股僅7.71%,成為第二大股東。君安職工持股會的兩大股東分別是“新長英”和“泰東”,分別為當時君安董事長張國慶和總經理楊駿控制的兩個投資公司。
據報道,君安在過去十八個月中其實已成為一家私人占大股的證券公司。國有公司仍在君安擁有股份并分得紅利,但其權益早已被大大稀釋。
在君安事件中,原君安領導層的一項主要罪名就是侵吞國有資產,將國有資產變相轉入私人名下,張國慶也因為“虛假注資”和“非法逃匯”等罪名入獄。
參與互動(0) | 【編輯:王安寧】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