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是政策因素。文章表示,經濟增長與結構調整的關系,盡管長期來看是可以相互協調的,但短期內,經濟增長仍有可能受到來自結構調整因素的擾動。在經濟增長與結構調整之間,有關政策的變化近年來表現得比較復雜且不斷調整,這也許是因為在二者之間的權衡并非易事所致。有一點是清楚的,不論經濟增長還是結構調整,對中國經濟發展來說都是不可偏廢的。但不論如何調整,保持經濟的健康穩步發展還是第一位的,畢竟“發展是硬道理”。中國經濟運行中的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發展中的問題只能通過進一步發展來解決,因此,過于擔心中國經濟下落甚至步入低增長期間是不必要的,也是不符合實踐狀態的。試想看,就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的2008年和2009年,中國經濟尚有9.6%和9.1%的增長率,在后危機時期,中國經濟怎么可能發生低于這些數值的增長?可以確定的是,不論宏觀經濟政策如何調整,中國經濟在2011年(乃至此后的更長時間內)還將處于高位增長區間。
為了推進國民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將明確中國未來5年的總思路、總政策和發展目標,對10大產業振興規劃、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做出具體安排,對節能減排、技術進步和區域發展等做出具體規劃,對體制機制創新、制度建設和中國經濟融入全球化等提出具體政策,這些都將為中國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創造良好的實體經濟基礎,都將以“利好”方式刺激和推動中國資本市場長期快速健康發展。短期內的政策調整是圍繞長期發展而展開的,是以長期發展為目標的,因此,不能因為短期的政策調整而忽視或看低了長期發展的影響力。
2010年后期到2011年的貨幣政策,不論是否繼續實行“適度寬松”,在實踐過程中的適當收緊都是必然的。從新增貸款來看,在未來幾年已不可能再發生2009年的9.6萬億元現象,即便是2010年的7.5萬億元也是不容易再現的。但貨幣政策的調控必然要關注市場面的流動性充裕狀況,因此,不論如何調控都很難對金融市場的長期運行發生明顯的沖擊,這種沖擊只可能在短期內有所表現。因此,過分擔憂甚至強調貨幣政策的緊縮效應,是沒有必要的。
2010年,在資本市場研討中直接與監管政策相關的話題主要集中在新股發行制度的后續改革、完善經紀制度、完善創業板等方面。這些改革議題的研討,體現了監管機構提高新股發行透明度和公平性、充分考慮個人投資者利益訴求的意圖,但它們仍然屬于行政審批制下的制度微調,并不具有實質性的突破意義,因此,對二級市場的影響不大。另外,有關A股國際板、小Q FII制度、銀行間市場的清算制度調整等的研討還將延續,2010年雖可能有所實踐,給A股市場帶來某些利好影響,但就總體而言,還看不到資本市場監管體制機制和監管政策發生實質性變化的跡象。 方燁
參與互動(0) | 【編輯:王文舉】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