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這個人為筑起的市場水池里,資金如洶涌而進的洪水,為了追逐有限的公司資源而讓價格水漲船高。
A股IPO重啟已滿一年。
有細心人士數了數IPO重啟一年以來,究竟那些公司融了多少錢,甚至連他們超募了多少,超募資金用在了哪里,都在盡可能的范圍內被例舉出來。
結論當然不出意料:新股發行制度還存在一定問題,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市場化改革任重道遠。
就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簡言之是市場化的推進,人們曾反復呼吁:對創業板和中小板新發股票的“三高”現象表示不滿;對新上市公司業績突然集體變臉表示憤怒;對一些中介機構的利益輸送表示譴責……
誠然,筆者深知“市場化改革”過程不可一蹴而就,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每一點進步,都是不同利益集團反復博弈后的結果,已經凝聚了許許多多的沖突與抗爭。
但是,利益集團的博弈并不總是對稱。市場中的弱勢群體,比如中小投資者、比如排隊等待上市的中小企業,其在信息、話語權、行政資源等諸多方面都和主要參與者嚴重不對等。
因此,繼續推進市場化的呼吁還要繼續,讓市場的歸市場,讓“管理”這個有形之手逐步退回到“服務”這桿大旗之下是一件長期的事情。
市場化的改革雖然推進不易,但它最終會讓所有人受益。雖然這是普遍共識,但在具體行動中,卻總會有這樣那樣的“打折”行為。
“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人們之所以對管理層提出“高標準嚴要求”,其實就是為了在更大范圍內讓市場的力量得到釋放,至于管理層能下決心到什么地步,則又是另一回事。
市場化不是一句話,任重而道遠。
還是回頭來說IPO的重啟吧。
去年的這次重啟算是A股市場上的第七次重啟。
重啟或者中斷,都是管理層根據不同市況采取的人為措施,它顯然不能真實反映市場的供求狀況。正面來看,這一年多,盡管市場有反復,IPO總算是沒有中斷,這也算是一種進步。
從數字上統計,從去年IPO重啟至今,264家公司掛牌上市,募集資金達4000億元。
4000億算不算多?
和一年動輒七八萬億元的銀行新增貸款相比,還真是少得可憐。
都說要提高中國的直接融資比例,特別是,那些鮮有資金“垂青”的中小企業。
以中小板為例,去年6月以來共有156只新股登陸中小板,合計也只募集1435億元。和幾百萬家嗷嗷待哺的企業、上萬億元的資金需求相比,真是杯水車薪。
數字是騙不了人的,你說這個市場多重要,多么關乎國民經濟的大局,但它在解決企業融資方面,也無非如此,作用實在有限。
而且,為了獲得這些資金,這些準上市企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據統計,IPO企業平均上市發行費用為6366萬元。中小板156家公司平均發行費用4868萬元,占到實際募集資金額的5.93%;主板IPO發行費用平均為2.18億元,占到實際募集資金額的2.96%;創業板平均發行費用為4485萬元,占到實際募集資金金額的6.68%。
這些成本高不高呢?和國外相比當然算是高。但他們為什么還打破頭地往里擠呢?因為無論如何還是有利可圖。
有利可圖源于稀缺性,這和前文所述的提高直接融資比例難度極大是一個硬幣的正反面。當有幸擠進這個市場后,局面立刻變得對上市公司有利起來,上市前這些他們消耗在中介機構和行政資源方面的成本,可以在更為弱勢的普通投資者那里得到充分補償。
這就是市場化的難點——市場的入口被人為控制:比如我們可以看到IPO重啟,當然也要接受它被隨時叫停。
而在這個人為筑起的市場水池里,資金如洶涌而進的洪水,為了追逐有限的公司資源而讓價格水漲船高。
這一定不是市場化改革的起點,也一定不是市場化改革的目標。人為控制的市場供給必和利益驅動的外部需求畸形咬合,而其結果必然和市場化的初衷漸行漸遠。(張立棟)
參與互動(0) | 【編輯:楊威】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