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共同打擊犯罪
凝聚共識保護民眾安全
“過去兩岸的合作并未形成機制,合作僅止于‘個案協查’,司法互助存在巨大缺陷。”臺灣警政署刑事局局長黃茂穗說。
1990年9月,兩岸紅十字會簽署了《金門協議》,開啟了兩岸司法合作形態。但當時的協議僅止于互相遣返“違反有關規定進入對方地區的居民”和“刑事犯和刑事嫌疑犯”。當受害人為臺灣居民時,大陸警方難以向受害人調查取證,大陸法律也難以追究臺灣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而詐騙集團窩點在臺灣,受害人為大陸居民時,警方只能抓到負責細節的下線人員,臺灣籍犯罪嫌疑人往往無法緝拿歸案,被騙贓款難以追回。
正因如此,2009年4月26日,第三次兩會商談簽署的《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成為當期會晤最令人關注的焦點。該協議涵蓋了“設置犯罪情資交換平臺”等6大部分,而資訊交換正是緝查跨境跨界犯罪中最重要的環節,兩地警方將據此進行即時犯罪通報。
為落實該協議,大陸最高人民法院在原有認可臺灣地區有關法院民事判決規定的基礎上,又發布了補充規定,對臺灣法院民事判決的適用范圍、案件管轄、舉證責任、財產保全、審查程序、審判組織等做出具體規定。據臺灣民調顯示,八成以上的民眾對簽署這項協議滿意,足見兩岸人民對共同遏制跨境犯罪充滿期待。
臺灣方面則將《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稱為“兩岸打擊犯罪合作交流邁向新世紀之里程碑”。協議簽署后,“陸委會”副主委劉德勛說:“兩岸最大宗的犯罪案件,也就是電信詐騙,將難以繼續生存。”同時他也表示,“臺方歷年陸續破獲許多偽造人民幣案件,今后對這類犯罪也要加強緝捕。”
“本次行動以兩岸警方實際合作的決心正式宣告海峽不再是跨境欺詐犯罪的保護傘,對于仍心存僥幸游走兩岸的欺詐犯罪集團不啻敲響最后的警鐘。”臺灣警方在此次行動后再次重申,“兩岸共同打擊犯罪的決心與信念不會因新興科技與跨境犯罪問題而受到限制,尤其《協議》生效后,兩岸警務人員將持續致力共同打擊犯罪的合作與努力,保護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
鏈 接
□“詐騙之島”
在詐騙現象最為嚴重的2005年,曾有臺灣警察在破獲一個詐騙集團案后于電視節目上透露,當天庭上,法官慨嘆“臺灣已成了詐騙之島!”
法官所言并非聳人聽聞,從2002年到2006年,每年全臺被詐騙金額都高達百億新臺幣,常見于東亞及東南亞地區的各種詐騙模式之“首發版”也都出自臺灣。而在島內,每種騙術都在流行不久后就花樣翻新,令人防不勝防。
上世紀90年代,刮刮樂、六合彩等在島內風行,“中獎”詐騙應運而生。而后出現的是“親情”詐騙,比如歹徒謊稱被害人子女被綁,要求付款贖人。
2000年后,“電信詐騙”成主流,其中以假冒公務機關等詐騙最多。此后,由于個人資料外泄,不法分子冒稱“購物平臺”或“金融機構”進行詐騙。至2007年底,這種“網絡、電視購物”詐騙模式,已列居島內詐騙案第一位。
□兩岸共同打擊犯罪成果
《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生效后,兩岸高度重視協議的執行工作,共同打擊各類跨境犯罪,截至2010年4月底,大陸方面已遣返臺方通緝犯30名;另截至3月底,兩岸已合作偵破詐欺、毒品、擄人勒贖共計16案,逮捕犯罪嫌疑人389人;雙方相互提出的司法文書送達、調查取證、協緝遣返等方式請求案件已達7100余件。(杜 榕)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