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學者觀察臺灣選舉包括這次“五都”選舉,結果常常得出錯誤的結論。原因何在?個人覺得主要有以下四大誤區:
其一,“藍大于綠”的誤區。許多學者總是以傳統的“藍大于綠”這個基本盤分析臺灣選情,不知道“藍大于綠”是一個動態的結構,而不是一個固定結構。目前,“藍大于綠”已從過去的“七比三”、“六比四”逐步變為接近“五比五”,略有變化,選舉就會出現翻盤。
因此,我們首先對藍營或綠營的定義與認識要更清楚、更準確。綠營是一個凝聚力極強的陣營,高度團結,對民進黨高度支持,對分裂或出走者持反對態度,因此多年來先后有三位黨主席離開民進黨,但均未能影響民進黨的發展與壯大。即使陳水扁因貪腐被押,也沒有從根本上影響民進黨的重新崛起。相反,藍營則是一個較為松散的陣營,凝聚力不強,因此在藍綠較量中,常常因分裂或不團結而敗北,與綠營形成顯明對比。
其二,“制衡投票”的誤區。一些學者表示,即使國民黨“五都”選舉大敗,并不意味著2012馬英九就會連任失敗,因為臺灣選民會“策略投票”,進行“制衡”,以維持民主體制與運作。這種過分書生氣的認識,純粹是一種主觀愿望,根本不了解臺灣選舉特色。臺灣是一個分裂與藍綠對抗的政治結構,在選舉中,一定是藍營民眾支持藍營候選人,綠營民眾支持綠營候選人,只有少數中間選民才會根據候選人形象、能力等決定投票行為,只有極少數中間選民或理性選民會出于政治平衡采取所謂的“制衡投票”,但這種投票量太少,根本不足以影響選舉結果。
其三,“大陸因素”的誤區。長期以來,大陸對島內選舉非常謹慎,臺灣總是擔心大陸的政策舉動或言論會影響到島內選舉。事實上,大陸只是臺灣選舉的外部因素之一,選舉則是島內兩大政治陣營的較量,選民的投票行為受政黨傾向、候選人形象與執政能力等因素影響,外部因素影響有限。
其四,“經濟因素”的誤區。同樣,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扭轉臺灣經濟困局,讓臺灣經濟出現良好發展態勢,但也改變不了臺灣選民對國民黨的不滿以及對馬英九“無能”的認知,依然會更傾向支持反兩岸經濟合作的民進黨。可見,經濟因素在臺灣選舉中的作用是非常小的,甚至不起作用,這與西方民主政治體制下的選舉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我們在觀察臺灣選舉的時候必須清楚,臺灣是一個非正常社會,不能用正常的思維來觀察與分析,更不能用大陸習慣性的思維與認識解讀臺灣社會,否則經常會做出錯誤的判斷。(作者 王建民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參與互動(0) | 【編輯:李倫】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