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7日,臺灣南投曾發生里氏規模6.1級地震,房屋搖晃、杯盤跳舞的驚魂記憶尚未退去,6月2日13時43分本報駐臺記者又再度體會了地震的恐怖,此次南投里氏6.7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于2顆原子彈,為今年初以來臺灣最大地震。臺灣氣象部門指出,這兩個強震距離“9·21”震中只有10多公里,系“9·21”大地震后續應力調整造成。臺灣大學地質系教授陳宏宇分析,這次南投地震與“3·27”地震屬同一盲斷層,南投附近可能已經進入大地震百年周期,接下來發生大地震的概率很大。
難道臺灣真的就這么與地震捆綁了?答案幾乎是肯定的。因為臺灣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東部又恰處于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地震頻發是難逃的自然定律。據臺灣氣象局過去90年的觀測數據顯示,臺灣地區平均每年約發生2200次地震,大部分為無感地震,有感地震每年平均約214次。在這些有感地震中,每年至少有一次是災害性地震,其中最觸目驚心的是1999年9月21日發生的里氏7.3級大地震,共造成全臺2000多人不幸喪生,近萬人受傷,1.3萬余棟房屋倒塌,10余萬人無家可歸,給臺灣人民帶來巨大的傷害。
經歷了“9·21”大地震的劇痛,又遭遇頻繁地震的歷練,臺灣民眾在這一天災面前已表現得越來越鎮靜從容、應付自如。6月2日南投地震發生時,記者觀察到臺北市街面平靜有序,人們工作生活節奏依舊,捷運停駛也未造成交通混亂,只有電視里不斷播放的震災現場畫面傳遞出緊張氣息,而受災的中南部地區民眾大多熟悉避震措施,并沒有出現過度恐慌混亂的跡象,震后有關部門迅速行動,救災工作行之有效,使人員傷亡和財物損失降到最低。臺灣民眾如何變成地震的“淡定君”呢?記者通過走訪有關部門了解到,這需要的絕不僅僅是久經地震考驗而形成的心理素質。
臺灣并沒有專設的地震局,“地震測報中心”只是“中央氣象局”下屬的一個分支機構。“地震這樣的天災確實很難預期,更關鍵的是平常教育民眾如何防范和避難,災害來臨時相關行政部門如何有效應對。”臺灣“消防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據了解,每當特大自然災害如地震、臺風、水災等來臨時,臺灣各相關部委就立即派員進駐設于“消防署”內的“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中心”及時掌握各地災情,經由匯整分析,迅速擬定應變對策;并整合各地救災資源,進行調度支援,來協助地方政府救災,進而爭取災害搶救的黃金時間,以降低災害的損失,保護民眾的生命與財產安全。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的功用主要是應急救難,而要使災害的損失降到最小,平常就得“未雨綢繆”。因為是地震頻發區,臺灣向來重視地震防范,尤其是遭遇“9·21”地震巨創后,防震防災工作更是被高度重視。記者了解到,從2010年起,臺灣把每年的9月21日定為防災紀念日,教育部門號召全臺各級學校師生同步進行地震演練。每到這一天的上午9點21分,地震警示廣播就會響起,學校師生馬上進行就地避難掩護,學生們全部躲在課桌下,老師也先打開教室大門并要求大家冷靜不要驚叫。1分鐘后,每位學生都拿著書包頂在頭上,依序疏散到操場等空曠處。校方隨后會進行學生受傷包扎及后送演練,以及火災搶救及濃煙體驗,讓所有學生都能感受到災害演練的逼真和震撼。
除了教育部門負責將防災演練從小抓起,全臺各縣市與災變防護有關的行政部門每年也都必須通過一次嚴格的防災抗災考試。考試分為書面訪評和實地演練兩部分。考試采取評分制,實地演練時行政部門要邀請民眾參與,邀請到的民眾越多,得到分數就越高,演練高度仿真,將避難救災的每個環節都落到實處。考試結束后,除給優良者頒獎外,對不足之處則進行及時檢討修正。這樣當災害真正來臨時,就能夠冷靜應對,而不至于手忙腳亂。
“9·21”大地震時,位于南投國姓鄉九份二山旁的澀仔坑是地震能量的爆破點。澀仔坑因為地震爆開,高度降低了400多米,坍塌區達180公頃,水鹿場瞬間淹沒變成一片黃土,14戶共41人和300多頭水鹿被活埋……為了記住這慘痛的遭遇,也為了提醒民眾地震兇險注意防護,臺當局將這片區域辟為地震紀念園區,民眾通過體驗“傾斜屋”、觀看滿目瘡痍的震爆現場,加深對地震災害的認識。“九份二山”只是臺灣地震教育的一個縮影,實際上,對地震知識的普及推廣臺灣一直都沒有懈怠。
天災無情人有情,面對無情天災,淡定是應有的心態,而支持這種心態的必定是有一系列可靠的防災應變保障。 (本報駐臺記者 林娟)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