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長胡志強(資料圖)。中新社傳真 宋吉河 攝 中新社發 宋吉河 攝
|
臺中市長胡志強(資料圖)。中新社傳真 宋吉河 攝 中新社發 宋吉河 攝
|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胡志強的做法至少讓我們知道,作為監管電影行業的官員,他的責任不僅是監,更重要的是愛與幫
★ 文/梁良
在臺灣當局的官員中,若有人舉辦“誰最愛電影”的評選,我想,冠軍一定是現任的臺中市長胡志強。
跟胡志強關系最親密的兩個女人——妻子邵曉鈴和女兒胡婷婷,都是影視演員,他又曾任好幾年的“新聞局局長”,是臺灣電影事業的直屬長官,難怪他多年來一直以“電影人”自居。
以往的臺灣電影主管官員,一向自高身份,以威權心態來管理電影界,當局甚至一度把“電影業”視同與舞廳、茶室同級的“特種行業”,連電影院的售票小姐都要定期赴衛生機關“檢查身體”。
第一個打破陋規、對電影界伸出友誼之手的主管官員,是1978年開始代理“新聞局局長”的宋楚瑜。他上任未幾,便拿一向都由當局主導的“金馬獎”開刀,使它從一個“分豬肉型的政治掛帥電影獎”變成一個“專業化·藝術化·國際化”的電影獎。前14屆金馬獎,都采用在頒獎典禮前先公布得獎名單的方式,到了第15屆,改為分兩階段專業評審,通過選出得獎影片后密封至頒獎典禮上再拆封公布的方式,金馬獎的“公信力”為之改觀。
到了1979年的第16屆金馬獎,更首次邀請了著名好萊塢巨星伊麗莎白·泰勒和詹姆斯·梅遜等人為頒獎典禮嘉賓,這些使金馬獎從臺港兩地的地區性電影獎變成影響力日益擴大的一場電影盛宴。
另一方面,為了提高大專青年看國片的興趣和提升國片水平,又推動由“新聞局”和報界共同舉辦“學苑影展”,直接到多所大學展開影展活動,為日后的“臺灣新電影”運動奠下了一定的觀眾基礎。宋楚瑜因此在臺港電影人心目中留下極好的印象,也對他日后的政治之路大有加分。
另一個博得海內外電影人更大好感的電影主管官員,便是在43歲時出任“新聞局局長”的胡志強。胡志強素以風趣幽默和人緣好著稱,他在這個位子上更是如魚得水,上任后很快就跟臺灣的影視界打得火熱。有一個廣為流傳的真實故事足以反映當時的水乳交融狀況:
胡志強任“新聞局長”時到當紅臺語女演員白冰冰家做客,白冰冰問他,要怎樣學習才能讓曉燕(就是日后遭綁架被撕票而死的她的女兒)的英文跟局長一樣好?沒想到幾天后白冰冰就收到一件包裹,上面附了一張字條:“曉燕,這套英文錄像帶送給你,有空看看,說不定會幫助你練習英語會話。但因我不知你現在的程度,有點擔心這套帶子對你太淺。果真如此,就把它送給媽媽好了,她也許派得上用場。”白冰冰母女看后捧腹大笑,回寄了一套《白冰冰蓋高尚餐廳秀》錄像帶給胡志強的兒子,也附了一張條子:“這套帶子送給你看,若覺得太‘俗’看不下去,就送給爸爸看,他應該會欣賞。”
胡志強當然不是只會做公關,他也真的關心臺灣電影的文化傳播和產業發展,在上任兩年后便爭取了額外的1億元新臺幣經費,將1993年定為“電影年”,以長達一年的時間為臺灣電影業做一連串實質的基礎工程,這是迄今為止在兩岸三地都沒有出現第二次的創舉。當時被胡志強聘請來為“電影年”活動策劃掌舵的是影評人焦雄屏,由她主持至今仍在運作的“臺灣電影中心”便是在那一年獲經濟資助而成立的,此機構仍在對臺灣電影進行國際推廣,頗受好評。
另一個是在互聯網上建立供人免費查閱的“臺灣電影數據庫”,至今仍在使用,它由電影學者盧非易領導“電影年學術研究發展部電影數據庫研發小組”建立。此外,“電影年”還邀請了一些國際知名的電影專業人士赴臺開課,有制片班、編劇班等,也培養了一些幕后電影人才,那時華人社會還沒有出現“文化創意產業”一說,這些都算是創見之舉。
臺灣的官場有一個弊病,就是政務官都喜歡“各吹各的調”,以致“人在政在,人去政息”。胡志強升官他調后,接任的“新聞局局長”沒有他這種對電影的由衷的熱愛,也無意將“電影年”之類的政策延續下去,因此近十多年臺灣的電影產業便處在爹不疼、娘不愛的情況下日漸萎靡不振。
胡志強在“外交”系統走了一圈之后,于2001年選上了臺中市長后,又重燃了他對電影的熱情,遂積極爭取已成為華語電影界年度盛事的金馬獎和金馬影展在臺中市舉行。這個愿望在2004年終于實現——金馬獎首次在臺中市舉行。胡志強鉚足了勁全力支持金馬影展所有相關活動,還邀請了港星林嘉欣當他們的電影大使。頒獎典禮舉行之夜,筆者現場目睹了當時的盛況,會場外鋪的紅地毯足有50米之長,圍觀看明星的市民布滿附近的馬路和大樓,至少超過2萬人,堪稱臺中市難得一見的地方盛事。
胡志強連任市長之后,又在2007年爭取到兩岸三地導演大會在臺中市舉行,他親自出席開幕式,又拖著小中風之后行動略微不便的身驅上臺致詞,并逐一跟出席的百多位導演握手。 ★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