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我們看到,這次臺灣當局是請“臺灣歷史學會”來對教材進行校驗的,外界認為,“臺灣歷史學會”的校驗結果并不能作為修改教科書的依據。蘭萱小姐,您的看法是怎樣的?
臺灣時事評論員 蘭萱:“臺灣歷史學會”做出來的5000個“不當用詞”的校正,當然不能夠代表全部臺灣人的想法,我覺得可以從幾個層次來看。第一個我們單純就內容來講好了,剛才鄭教授特別提到了,連“聞名中外”都不能講,所以未來我可能不能夠介紹鄭教授,說他是一個“學貫古今”“聞名中外”的學者了,我要改成什么呢?“聞名內外”,那“學貫古今”的“古”字怎么辦呢?“學貫臺灣古今”,是這樣子嗎,所以很奇怪。所以我覺得第一個,就整個5000多字這樣的內涵來說的話,我覺得是非;闹嚨,真正學歷史的人來講,他們這樣其實不夠專業、不夠格的。
回過頭來講第二個問題,你知道嗎?這位“臺灣歷史學會”理事長正好就是臺灣教科書審定委員會里面的召集人,這樣一個“球員兼裁判”的狀況,我一手來編這樣一個教材,送到這個委員會里面去審之后,我說這個內容編得真不錯,也因此就這樣用了吧。是不是這樣的流程呢?所以我覺得就程序來講,它完全沒有辦法說服人。
最后一個,臺灣的教育問題這么多,這是一個最主要的問題嗎?那么多一些真正是學生在乎的、真正是老師在乎的、真正是家長在乎的問題你不去理會,你偏偏在選舉靠近之前,花了這么多的工夫,歷時半年多的時間,好不容易雞蛋里挑骨頭,挑出了5000多個字,告訴大家說,這些東西是不可以用的,以后考試也不要考,或者說考試有另外的正確答案。我覺得對于很多學教育的人來講、做教育的人講,會覺得你到底是不是看到真正的問題所在?或者教育對你來說只是一個政治上的工具呢?所以我覺得,目前“臺灣歷史學會”提出來這5000多“不當用詞”的建議,其實引起蠻大、蠻廣泛的、不同層次的討論跟抗議,接下來應該還會有接續的、后續的動作。
主持人:其實對于民進黨當局的這種做法,臺灣教育界、出版界,包括學生家長都表示反對,認為不應該把教育當作政治的棋子。鄭教授,您認為,這種做法會產生哪些危害呢?
臺北大學教授 鄭又平:這個動作可以說是非常巧妙地結合了臺灣正在流行的所謂“本土化”或者是“本土意識”的概念。但是我們要知道,臺灣的本土化其實不能夠等同于“臺獨化”或者是“文化臺獨”。可惜的是,這一群學者加上臺灣的教育主管機關,透過他們的公權力,操縱了歷史課本的修正、審定,然后慢慢去灌輸,做了根本性的修正,而這種根本性的修正是“文化臺獨”最終希望能夠改變人們“國家認同”的一個重要做法。
其實在整個世界潮流的競爭里面,面對全球化的沖擊,原來臺灣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堡壘基地,在未來,如果說中國大陸變成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經濟強體的時候,臺灣當然占有絕對的優勢,因為臺灣人能夠掌握、利用他們自己對中國文化深刻的理解、認知與涵養,在整個大中華經濟圈里面,為自己、為臺灣,乃至于為整個中華民族創造更多的經濟利益以及文化利益。不幸的是,如果今天民進黨這個動作能夠得逞的話,將來的臺灣年輕人會逐漸地被洗掉、被切除掉這種過去在中國文化涵養里面的優勢。不僅是如此,當“國家認同”被篡改了,當“國家認同”被巧妙地修正了,“文化臺獨”的影響跟毒害會進一步傷害到兩岸關系,它會讓年輕人覺得,兩岸不再是同文同種,兩岸是“兩個國家”。當年輕人有這種認知的時候,就會中了民進黨的毒,進而認為中國大陸與臺灣之間原來血脈相連的關系變成了一種對立的、一種敵對的關系。我們很遺憾,在中華民族大家庭里面出現了一個家賊,而這個家賊就是民進黨這一幫“臺獨”分子。
主持人:由于時間的關系,今天就只能跟二位探討到這里,謝謝蘭萱小姐,謝謝鄭教授通過衛星連線方式為我們所做的精彩分析,謝謝!
[上一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