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座在北京,一座在臺北。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的戰火,故宮博物院中的一部分珍貴文物遷出,其中65萬件幾經輾轉,行程數萬公里,于1948年遷往臺灣。1965年,為了存放這些文物,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成。
從此,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遙遙相望。北京、臺北兩地的文物一分離就是60年。
60年的歲月里,對多數大陸民眾而言,臺北故宮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2006年年底,總導演周兵跟他的團隊開始拍攝一部紀錄片,名字就叫《臺北故宮》。
2009年年初,《臺北故宮》播出,雖然并非黃金時段,卻一下“火”了。
一部紀錄片引發了太多的話題,其中有關于紀錄片本身的,卻也有更多是關于臺北故宮的。因為,臺北故宮不僅與一個地方有關,還與一段歷史有關,更跟一群人和一段情感有關。
每天多賣許多“白菜”
《臺北故宮》“火”了。
收視率、網友留言數量、眾多觀眾的批評和贊賞,都是直接的證明。對此,周兵的解釋是——“火”是因為期待已久。“雖然目前開放了大陸民眾赴臺游,但畢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能親眼看到臺北故宮。這部紀錄片,多少可以讓暫時還去不了的人們先過過癮。”
不過,還有一些是周兵所沒有想到的。
《臺北故宮》出品人杜大寧告訴記者,片子播出后,每天都能接到好幾個從臺灣打來的電話,詢問怎樣才能買到《臺北故宮》的影碟。一位姓吳的先生說:“大陸要開播《臺北故宮》的消息不少島內媒體都有報道。其實以前DISCOVERY、NHK等都曾拍過紀錄片,這次之所以特別期待,就是想看看大陸同胞會有怎樣不一樣的理解和視角。所以,我在第一時間就通過網路看了,不錯耶!”
另外,紀錄片甚至還在島內產生了“經濟效益”。臺北故宮的工作人員接受采訪時說:“《臺北故宮》在大陸播出后,來臺北故宮參觀的大陸游客增多了,連我們專賣店的生意都一下子火爆好多,鎮宮之寶——光緒年間翠玉白菜的仿制品,每天多賣好多件。”
這些信息顯然讓周兵很振奮。因為一直做紀錄片的他,理想層面的期待大概遠遠超過現實層面。
“你有沒有想過原因呢?《臺北故宮》為什么會火?”我問道。
“‘臺北故宮’這4個字應該就是主要原因吧,或許誰拍誰火,不是它因為我們而火,是我們因為它而火。”周兵哈哈笑了。
“火就是成功嗎?”我接著問。
周兵略微沉思,緩緩答道:“其實,就具體的制作細節而言,還有很多不足和需要改善的地方。不過,有人關注才是第一位的。你看,現在的確有更多人知道了有關臺北故宮的故事,也有更多的大陸游客想買一棵著名的‘白菜’帶回來,從這一點上來說,我們算是成功了。”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