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國之治”與臺灣躍起
1972年經國先生接任“行政院長”后,開啟了16年的“經國之治”。1972年到1988年,成為臺灣發展的關鍵時期。
這段期間島內外局勢異常嚴峻,考驗接踵而來,但經國先生穩健地帶領臺灣度過每一次危機;經國先生也主導擘劃十大建設,帶領臺灣成為“亞洲四小龍”,每人平均所得從400美元增加到超過6,000美元,締造了舉世聞名的經濟奇跡。經國先生擔任“行政院長”6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推動十大建設,他曾說過一句名言:“我們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后悔。”這段時間,我或在服兵役,或出國留學,并未親身參與,故不在此深論。
1984年之后,是經國先生加速推動臺灣民主改革的年代。從解除戒嚴、開放大陸探親、解除報禁、開放黨禁、“國會”改革等,我都躬逢其盛,參與規劃,也見證了臺灣民主發展非常重要的幾個歷史關鍵時刻。
一、解除戒嚴 開放組黨
有一次,大約在1985年,經國先生突然找我去問:“‘戒嚴’英文怎么講?”我說是“martial law”,意思是“軍事管制”。他要我去查一下還有沒有別的意思,我查了5種國際著名的參考書,回報經國先生說“戒嚴”就是全面軍事管制,有的還說,“Martial law means no law at all”(戒嚴就是沒有法律);經國先生聽了,困惑地說:“臺灣沒有軍事管制啊!”
經國先生為什么問這個問題呢?我的推斷是:種種跡象顯示,經國先生可能有意要解除戒嚴。果不其然,1986年3月底國民黨12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政治改革中,就納入了“國家安全法令問題”的議題,其實這就是“解除戒嚴”的研究。
1986年10月7日下午4時,經國先生接見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女士及其友刊《新聞周刊》的記者,“新聞局長”張京育先生陪見。那是一個歷史性的會面。經國先生沉穩地告訴外賓:“我們準備在制定‘國家安全法’后,解除戒嚴,開放組黨。”負責傳譯的我,一字一句審慎地翻成英文,我自己整個人感覺猶如遭電流通過般的震撼,我告訴自己:“我們正在改寫臺灣歷史。”解嚴在當時雖已在研究中,并不完全意外,但是解嚴畢竟是歷史性的大事,當天宣布,還是造成極大震撼。而選在這個場合對國際大媒體宣布,讓全世界都能知道,時機對象都挑得非常合適。9個月之后,1987年7月15日,“總統”公布施行“國家安全法”,同時正式解除臺灣實施了38年的戒嚴。臺灣脫離非常時期,回歸“憲政”常態,終于邁出了一大步!為了紀念這段珍貴的歷史訪談,我在臺北市長任內的辦公室,以及現在“總統辦公室”外的會客室,都擺放當時見證這段歷史的照片。
經國先生宣布解嚴后,各機關忙著制定“國家安全法”。有一天“新聞局長”張京育先生來問我,“到底將來管制的尺度如何拿捏?”幾天后經國先生接見完外賓后問我:“有什么事嗎?”我就向他報告,“新聞局”在討論這個問題,希望能請示一下。經國先生說:“既然要解嚴,當然就是越來越寬,不能越來越嚴,我們絕對不能換湯不換藥!”我就趕快告訴張局長,他聽了很高興。后來也印證了經國先生的談話并非隨興所至。他說過“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那一次我很感動,因為他態度堅定,語氣誠懇,一聽就知道是真的要走向自由民主的大道,不是隨便說說而已。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