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八日,海協會與海基會在臺北君悅飯店三樓就兩會領導人第三次會談的相關事宜進行預備性磋商。圖為會談開始時海協會副會長鄭立中(左)與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握手。 中新社發 耿軍 攝
中新社北京四月十八日電 (記者 曾嘉)海協會與海基會十八日在臺北舉行第三次“陳江(海協會會長陳云林與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會談”預備性磋商,臺灣各界包括產業界及官方均對磋商成果樂觀其成,并期待這些有利兩岸雙贏的措施早日實現。
綜合中央社、中時電子報及聯合新聞網十八日的報道,兩會十八日預備性磋商將分組討論兩岸定期航班、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金融合作三項議題文本,以及陸資來臺的共同聲明稿等內容。
兩岸金融合作議題備受注目,島內金融業者表示,期盼“陳江會”針對兩岸金融合作可爭取到比照CEPA或甚至比CEPA條件更好的“超國民待遇”。所謂“超國民待遇”,業者舉例指出,臺灣銀行業前進中國大陸,就可直接設分行或子行;銀行業不需等待期,就可全面承作人民幣業務;保險業者可豁免“五三二”(最低總資產五億美元、公司設立時間三十年以上、代表處設立二年條款)。這可讓臺灣業者迎頭趕上,優勢不輸外資。
據報道,臺灣目前有七家銀行在大陸設置辦事處,保險業許可至大陸設立合資公司的有國泰人壽、新光人壽和臺灣人壽,若能獲得“加權對等“的開放,對臺灣金融業者而言,憑恃著語言及文化優勢,加上臺商早年在大陸開疆拓土,讓臺灣金融業者具有深厚根基,時機上“亡羊補牢猶未晚”。
島內外商銀行也預估,一旦兩岸簽訂MOU,臺灣金融業可連續五年成長百分之二十,財富管理、現金管理業務潛在利益大,可能包括增加逾新臺幣三兆元貸款需求、八百億元凈利息收入、八十億元手續費收入。
此外,簽訂MOU也受島內券商期待,他們盼望能藉此開放赴中國大陸設立營業據點,進而達到“全資全照”經營的理想,也就是臺資可以獨資經營券商所有營業項目。
金鼎投顧董事長魏哲禎表示,因為臺灣證券市場有限,先不談能否“全資全照”,即使只開放經紀業務,就能多出一塊不小的大餅。他指出,對島內投資人而言,若能開放買賣大陸股票,將可增加全新的投資管道,且與全球接軌;而若同時開放陸資投資臺股,則可收活絡臺股之效,同時提升臺股價值。
對于開放陸資來臺的議題,臺灣“經濟部”官員表示,兩岸于農歷年后即持續就開放陸資來臺事宜進行事務性磋商,目前雙方對此已有共識;未來“大陸地區人民來臺投資許可辦法草案”更成熟后,當局將與其它配套完整公布。
報道說,開放陸資來臺投資的產業別將包括制造業、服務業、基礎建設等,分別由臺灣“經濟部”、“陸委會”、“公共工程委員會”進行規劃或整合;金融服務業開放則由“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負責。在制造業開放方面,將以“搭橋項目”為陸資來臺投資的基本藍圖。而“經濟部長”尹啟銘日前表示,開放項目將不限于“搭橋項目”規劃的產業項目。
“搭橋項目”規劃的交流項目包括太陽光電、車載暨汽車電子、航空、通訊、LED(發光二極管)照明、信息服務、風力發電、車輛、流通服務、食品、精密機械等產業。(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