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金門五月九日電 題:臺灣寫真:今天博士不在家——走訪金門古厝民宿
中新社記者 鄧敏 耿軍
金門,這個與大陸近在咫尺的小島,遍布傳統閩南古厝、西式洋樓,是一個尋幽訪古,探尋先民遺蹤的好去處。記者采訪浯島城隍文化觀光祭,夜宿金門古厝民宿,親身體驗傳統民居之美。
海島謀生不易。金門先民多往大陸浙江、福建沿海一帶討生活,清末民初時期又因戰亂下南洋打拼,事業有成者即匯款回鄉起大厝。因此,走進金門的古老聚落中,隨處可見雕梁畫棟、謹守儒道思想的傳統閩南建筑與充滿異域風情的番仔樓(洋樓),細訴著金門人僑鄉奮斗的事跡。
記者選擇古厝最多的水頭聚落住宿。金門俗諺有云“有水頭富、無水頭厝”,這里不僅有清乾隆年間所建的各式馬背、燕尾古厝,巴洛克式洋樓的數量亦全島第一。
記者在金門的第一夜宿于“博士的家”,為三落大厝古院,旁邊即是有著七百年歷史的黃氏大宗宗祠。民宿主人尹治平外出,記者自如地在幽靜的古厝中徜徉。屋脊、山墻、壁堵上裝飾著精致的剪黏、泥塑、交趾陶等工藝,檐柱、梁架、神龕極盡精雕細琢之能事,琳瑯羅列的匾額書畫更顯詩書傳家之氛圍。
或許因為民宿主人是博士的緣故,這座古厝的六間客房分別名為臺大、師大、清華、交大、中大、政大,書房則稱為“教育部”,記者所住的中大,門上更題有“走遍人間路,讀盡世上書”的對聯。
推開吱呀作響的沉重木門,鏤空的大衣柜、仿古的梳妝臺、雕花的木床,仿佛重回古代女子的閨房。而坐在寬敞的后廳中,聽著CD機中的民謠,吹著微涼的穿堂風,手邊擺一杯清茗,在電腦上隨性地敲出些文字,都市里的躁動心情于此歸于平靜。
第二天記者又換到另一家民宿“水調歌頭”,則是另一番風味。根據蘇東坡的詞,民宿主人顏湘芬將房間分別命名為明月、嬋娟、瓊樓、朱閣、乘風、起舞、把酒、青天等。早起坐在廊下的瓷凳上享受主人準備的當地特色廣東粥、燒餅、油條,中午在貼著“司命灶君”紅紙的灶臺旁為自己準備份午餐,午后在中堂里下一盤風獅爺造型的象棋,或是在“起舞弄清影”的書房內看書、上網,晚間則坐在花木扶疏的天井里或仰望星空,或與主人、居客閑聊,時光悠然而逝。
在金門,像水調歌頭這樣的古厝還很多,遍布于水頭、歐厝、珠山、成功、山后等各個聚落。如建于清乾隆年間的私塾酉堂,屋前一座日月池,是金門唯一略具園池之美的傳統建筑,居住其間的黃老先生熱情地對來客講述著“反清復明”的故事。料羅灣畔的陳景蘭洋樓則是金門最大的古洋樓,剛剛復建完工。山后的民俗文化村,為旅日華僑王國珍父子延請大陸匠師歷時二十余載筑成,計有十六棟閩南式二進民宅及鄉塾、家廟各一。
然而,在這些古厝背后,卻有著金門人的辛酸史。據同行的宋小姐說,“六亡三在一回頭”是當地形容出外謀生者的俗語,“十個人中有六個人永遠地走了,三個人留在了當地,只有一個人能夠發財回來。你們看到多少古厝,后面就有更多成十倍的苦難。”
古厝間也留有昔日戰爭的痕跡。為記者做導游的黃敏芬小姐兒時就住在水調歌頭,“當年有一發炮彈就穿過我家的墻壁,落在屋子里,幸好沒有爆炸,事后我的家人朋友都說我命大。”雖然水調歌頭經過修復已沒有炮彈的痕跡,但它對面的一座洋樓外墻上卻傷痕累累。據顏湘芬介紹說,名為“在水一方”的粉色洋樓曾經住過郝柏村,現為風獅爺專賣店。而一旁的金水小學舊址,不僅住過胡璉,也曾經是阿兵哥的營房。
金門縣交通旅游局課長何桂泉稱,政府從二00五年起與這些古厝的原主人簽訂合約,由政府斥巨資逐步整修,部分規劃為民宿經營并公開招標,三十年后再歸還原主人。
顏湘芬告訴記者,她名下共下三間民宿水調歌頭、西江月、定風波,去年續約后目前已處于第二個約期。記者發現,來此住宿的游客多是回頭客,既有多年到金門拍攝候鳥生態的攝影師廖先生,也有從臺北過來休閑度假的母女,而且由于大陸觀光客與日俱增,租車行、導游皆趨緊張。
金門縣縣長李炷烽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則表示,金門與其它觀光地比大、比豪華自然比不過,但金門人簡樸、真誠,氣氛友好,古厝民居無可取代,歡迎大陸同胞來金門體驗閩南風情與僑鄉、戰地文化相結合的特色。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