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九月七日電 題:國民黨智庫學者談臺灣兩岸經貿政策
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臺灣的美國商會日前發文直指臺灣執政者緊縮臺商投資大陸政策將弱化臺灣競爭力,兩岸經貿問題再度引發各界關注。
六日,在此間“二00六京臺文化創意產業交流會”上,中國國民黨國政研究基金會科技經濟組召集人薛香川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美國商會多年純從商業利益考量對外發表意見。他說,提振臺灣經濟必須務實解決兩岸經貿正常化的問題。
薛香川說,美國商會由美國在臺灣的投資人組成,須反映會員立場,替會員爭取利益;透過商會刊物或白皮書等對臺灣經貿環境表達訴求,因為純從商業考量,相關發言歷來盡量避免外界產生政治方面的聯想。
從二000年開始,在每年發布的白皮書中,美國商會明確表達,兩岸經貿越少管制越好,應該盡速直航。薛香川保持了閱讀該會白皮書原文的習慣,他說,美國商會從最初的比較婉轉到最近用詞轉為明顯,甚至向當局表示不要逼迫投資人在臺灣和大陸之間“選一邊”。
“目的,就是臺灣這邊能把不合理的規定松綁、解除;這都是基于美國廠商經常碰到的問題。”
美商有自己的利益。薛香川說,從石化產業開始,美商在臺灣投資包括電子業、資訊產業等主流產業,在采購、資金進出方面進行全球運作;如果各項商業運作都不方便,只能逼著外商離開臺灣。
但在今年稍早舉辦的經續會上,臺灣有黨派提出撤銷管制政策將使臺灣更依賴大陸、出現所謂“中國化”、影響臺灣“主體性”等,反對開放兩岸經貿。薛香川表示,這都是從政治層面而不是從實際需要來考量經濟問題。
他說,當局者的責任,就要面對工廠關閉、民眾失業等經濟方面的挑戰。臺灣過去經歷過很多挑戰;臺灣以前是農業社會,人口一度大量增加;一九五0、六0年代,臺灣推動輕工業、設加工出口區,鼓勵外商設廠引進零組件、材料在臺灣加工然后外銷,創造了就業,也讓臺灣產業順利轉成輕工業,經濟持續成長;
一九七零年代,臺灣面臨兩次能源危機,物價、工資上漲,東南亞開始學習臺灣;臺灣當時想不能等到被人家追到才想辦法,就開始產業升級,推動十大建設,成立新竹科學園區,順利進入高科技產業。
薛香川表示,臺灣經濟一路走來,每個時期面臨不同挑戰,但都能夠一一化解,讓危機變轉機,實現經濟持續高成長。
薛香川說,把什么都講成大陸的問題,是不通的;務實解決碰到的問題,經濟才會好。
關于提振臺灣經濟的合理政策方向,他提出,可分四點。首先,消除影響經濟的非經濟因素。其次,臺灣企業結合大陸企業,在大陸得到非常好的發展。再次,臺灣加速發展一些產業,必須成為產生新技術、新公司的源頭。最后,臺灣經濟轉型,服務業必須加強。
大陸因素已對臺灣經濟產生重要影響。薛香川還闡述道,對于臺灣,兩岸關系和解是最重要的;近年臺灣經濟不好,主要原因就是政治因素阻礙,政治考量阻礙了兩岸經貿正常化;而臺灣是個島嶼,金融業等服務業所占比重高,不在大陸發展,沒有前途。
據了解,薛香川曾先后出任臺灣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副局長、局長以及臺灣行政當局主管科技事務的科學委員會副主委等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