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有機會一睹馬祖神秘、美麗的容顏。早上7時50分從臺北搭乘“立榮航空”37座的飛機,8時40分就到了馬祖南竿機場。雖然天氣陰沉,但是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馬祖列島由南竿、北竿、高登、亮島、大坵、小坵、東莒、西莒、東引、西引等10余個海島組成,人口約8000人,原分屬福建省的連江、長樂、羅源三縣,后臺灣當局將這些島嶼通稱為“連江縣”。前些年,馬祖一直被作為戰地管治,直到1992年才解除“戰地政務”。1994年局部開放臺灣島內民眾觀光。1999年又定為風景特定區。
馬祖名字源于“長佑海民”的媽祖。據考古發現,馬祖最早的人類活動與來自大陸的古閩越人有關。馬祖的開發最早始于元朝,因距離大陸不遠,成為大陸漁民出海捕魚時休憩避風之所。直到明朝永樂年間,跟隨鄭和下西洋的部分船員于回程后在此定居生活,自此與大陸福建沿海來往頻繁。明末清初期間當地為倭寇所盤踞,到了清朝初期才又有福州沿海漁民移居此地,并逐漸形成具血緣關系的村落。
在馬祖這10余個海島中,南竿島面積最大,有10.64平方公里,成為馬祖列島的中心,“縣政府”、“縣議會”、“馬祖日報社”、馬祖最高學府——馬祖高中等都坐落在南竿島上。有趣的是,與金門、澎湖、臺灣本島不同,馬祖列島居民說的不是閩南話,而是福州話,當地人自稱為“平話”或“馬祖話”。馬祖的建筑風格、民俗文化也都有著深刻的閩東特色的印記。比如著名的芹壁聚落,就是典型的閩東民居。記者看到,它依山面海,利用花崗巖塊,沿著山坡地興建俗稱“一顆印式”的房舍。其結構多為方正雙層獨棟建筑,窗戶小而開于高處,窗欞以石條為骨架,屋脊為曲線造型如火焰燃燒般的“封火山墻”,屋頂以紅或黑瓦覆蓋并于接縫處壓上石頭,以防強烈海風吹刮侵襲。整片村落遠遠望去,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古樸沉靜而又氣勢恢弘。馬祖居民大都有親戚朋友居住在福州等地,如今來往日益頻繁,這一方面反映了馬祖特殊的歷史背景,一方面也印證馬祖人所言:“我們都是一家人,都是中國人”。
一直以來,馬祖的居民主要靠出海捕魚為生,在特殊的歷史時期,為駐軍服務也是馬祖居民的重要經濟收入來源。但是,近年來,隨著近海漁業資源的枯竭,駐軍的日益減少,馬祖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遇到了挑戰。馬祖居民開始將目標鎖定發展觀光業,準備將馬祖打造成“海上的桃花源”。
而發展觀光產業,馬祖顯然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這里空氣清新、環境優美,長期遺世獨立,沒有工業污染。居民不僅在島上種了大量樹木,而且還立下鄉規民約對樹木進行保護,如今無論走到哪里,都是林木蔥綠,就像一個個大公園。沒有人為的破壞,使得傳統的閩東石屋和聚落能夠完整的保留,至今散發著幽微迷人的氣息。春天的花,夏天的海,一年四季,馬祖展現出各異其趣的風景。
馬祖曾作為軍事禁區,當年留下的軍事工事隨處可見。但隨著海峽局勢的變化,如今許多軍事設施對外開放成了旅游景點。據島上居民介紹,南竿島上的北海坑道,是當地最大的地下通海坑道,高18米,寬10米,長640米,漲潮時水位高8米,退潮時為4米,步道全長700米,走完一圈要整整半個小時。這座坑道是1968年挖掘的,當時軍方出動了兩個師、三個步兵營、一個工兵營及一個傾卸車連混合編成三組,不分晝夜輪流施工,用了820天才完成。
馬祖有美酒和美食,除了各種海鮮,還有魚面、繼光餅、馬祖酥、芙蓉酥,這些都有福州小吃的味道。馬祖的蝦皮聞名遐邇,據說產量占全臺灣的1/3。陳年高粱酒和老酒也十分香醇甘洌,馬祖人自認比金門高粱酒還好。
發展觀光業,首先要搞好基礎設施建設。這幾年來,馬祖一直在致力于改建機場、擴建碼頭、新建飯店、修筑道路等事業。如今,馬祖已經有南竿、北竿兩個機場,大大方便了民眾和觀光客的出入,其它建設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馬祖不光要吸引更多的臺灣民眾來觀光休憩,未來必將吸引更多的大陸民眾來尋幽探勝。(記者 吳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