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12日電 臺灣“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12日發布最新兒童校園霸凌(注:以強凌弱)者現況調查報告,發現中小學生有六成被霸凌過,經常霸凌欺壓同學的孩子有7%、合計約8萬余人,其中3%、約2萬人是經常對同學肢體霸凌的校園小霸王,2%則每天會霸凌同學,其它是性霸凌、語言霸凌者。
據“中央社”報道,“兒福聯盟”6月下旬針對臺北、臺中、高雄、花蓮的中小學生進行校園兒童“霸凌者”現況問卷調查,調查分析發現大多數孩子曾被霸凌過。
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校園霸凌者最常使用的霸凌方式為“關系霸凌”或“言語霸凌”,關系霸凌是排擠自己討厭的同學,比例超過八成,語言霸凌是口語上嘲笑或幫同學取很難聽的綽號,比例也有七成,另有超過三成的霸凌者會對同學施以肢體暴力,甚至會找校外的幫派人士來幫忙報仇,讓校園安全亮起紅燈。
值得留意的是新興的“網絡霸凌”方式,島內校園網絡霸凌已經開始泛濫,二成四的孩子的行為已達網絡霸凌的警戒范圍,其中,14%堪稱“網絡小搗蛋”,7%是“網絡小混混”,甚至有3%屬于瀕臨犯罪邊緣的“網絡小霸王”。
這項調查統計指出,校園霸凌者養成原因有三項,包括校園暴力、家庭沖突、個人偏差等危機因子,更有三成五霸凌者是曾經被欺壓而造成的“反擊型霸凌”,
顯示大家同情被霸凌者“受害者的角色”之外,也應關心霸凌者為什么想要去“傷害”別人。
“兒盟”執行長王育敏指出,調查發現校園暴力事件與霸凌問題有高度相關,比較顯示,霸凌者與同學打架的比例高達六成五五,覺得學校不安全的比例也高達五成八二,經常被老師體罰的比例約二成三二,學校糾察隊會欺負同學的比例約一成六,都明顯比非霸凌者高。
其中,霸凌者五成七來自威權式管教家庭,一成二來自家人間高度沖突的家庭,二成五來自經常罵孩子的家庭,一成六來自經常打孩子的家庭,都比一般孩子出自這些類家庭的機率高,因而容易把暴力內化成自己的人際關系模式,進而影響其暴力行為及價值觀。
調查指出,霸凌者六成七六認為有仇一定要報仇、六成二用錯誤方式解決問題、四成二認為教訓同學的人是英雄、三成三八認為“要欺負別人,才不會被欺負”,與目前充斥暴戾的媒體及社會環境逐漸影響孩子,產生錯誤認知有關。